3位专家学者畅谈农业经济发展

3位专家学者畅谈农业经济发展

保障农民收入与市场化改革并重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但与改革相伴随的是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特别是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影响农民种粮收益。改革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收益?在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农经产业景气指数发布之际,邀请3位农业问题专家围绕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嘉宾: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汉权

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习银生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刘长全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现

主持人:今年以来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积极变化?对于缓解当前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抑制粮食进口等具有什么意义?

黄汉权: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前低后高、平稳运行的态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尽管增速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但仍处于3%以上水平。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2.9%、3.1%和4.0%,呈现逐季加快增长态势。夏粮、早稻有所减产,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仍将保持在历史高位。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呈现逐步收窄走势,肉类市场供应总体稳定。

今年农业最大的亮点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围绕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主动调减玉米面积、增加大豆种植。国家今年在东北地区启动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同时继续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试点,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3000万亩左右,大豆面积增加2500万亩左右,这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玉米供求过剩和高库存的压力,也有利于减少国产大豆供给不足的缺口。受玉米价格改革影响,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目前每斤玉米价格在0.6元至0.8元之间,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明显收窄,有效抑制了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

习银生:农业结构调整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初步进展。供求矛盾突出的玉米面积13年来首次下降,养殖结构逐步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1600万头,生猪养殖逐步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粮食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利于抑制粮食进口过快增长。预计今年玉米面积和产量都将有所下降,这对抑制玉米新增库存,加快消化现有库存,缓解玉米供大于求格局,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同时,玉米面积下降和收储制度改革,也明显缩小了国内外玉米价差,抑制了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

刘长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供给领域的全方位变革,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目前,一些积极变化已经开始显现: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得到提升,农业产出结构更加合理,供需脱节问题有所缓解。今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玉米价格明显回落,有效缓解了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常态化、长期化给国内玉米生产带来的不合理激励问题,有利于解决玉米供需脱节和玉米高库存问题。二是粮经饲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优质牧草以及饲用青贮专用玉米等的种植明显增长,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优质青贮饲料供给不足的短板,提高畜产品生产性能、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其不可贸易的特征,青贮饲料在抵御进口竞争压力方面也有着特别的优势。三是种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为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潜力、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供了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