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角下的网络主权与大国网络战略博弈(10)

摘要: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建立需要从三大行为体的视角审视全貌,即从国家、国际、国民“三点”出发,引出三个边界条件,在稳定的三角形共视区内将网络空间分成”“三层”:基础层、应用层、核心层。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基础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既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

我国在空间问题上有4 条主张: 一是和平原则; 二是主权原则; 三是共治原则; 四是普惠原则。和平是基础,主权是关键,共治是必然。我们强调共治,建立共同维护的网络空间,不是一家独霸,而是普惠共享,不能把网络变成霸权操作的工具。

网络国防保卫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免遭阵网攻击,抵制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思想殖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根本制度,必须夺取制网权和制信息流动权,必须建立军民联手、举国维护,确立国家主导、政府主体、军队主力、企业支撑、军民融合的网络国防体系。网络空间应采取军民融合的战略布局,从国家战略上统筹多元力量,形成多元向心力。

第三,网络战略坚持与狼共舞。

面对强权国家在网络空间以牺牲他国安全来保证自身绝对安全的霸权行径,中国的基本策略是在交流中交锋,在制衡中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与美国等战略对手既合作又斗争的弹性方针,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敢斗愿合、斗而不破的局面。只有让美国承受无法与中国网络战略摊牌的代价,才是我们真正实现战略威慑能力的最终路径,才能让美国降低颠覆遏制意图,逐渐寻求合作,达到中美之间信息沟通流动、互有威慑、共享全球供应链控制权的大国战略动态平衡格局。

尽管斯诺登事件使美国的网络战略受到挫折,但是美国对中国的网络遏制和渗透丝毫没有减弱。在中美战略博弈中,我方被动的根源在于技术差距和策略欠缺,难以在国际舆论和网络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既要潜心铸剑,又要善于亮剑。针对美国的做法,在防守和进攻两条战线上见招拆招,以牙还牙。要拿出美方攻击我们的直接证据,锤炼打破谎言的利剑,将对方从网络道德的制高点拉到公平的谈判桌上。要扭转被动应对、消极防守的状况,在更大的格局下展开有威力、有成效的反制性措施,不能在对方预设的阵地上进行交锋。对于以反对商业黑客为名来推行网络霸权的策略,我们要坚决说不。美国人开创的危险先例,就是企图用国内司法管控全球网络空间的用户行为,这种霸道行径导致的后果比商业黑客威胁更大。美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他国实行监控行为,危及全球网络秩序,在逻辑和法理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在利益上我们要破局,对进入中国运营商的互联网公司要进行安全检测审查。

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应当是开放、民主、有序的信息流动。对于有害国家的信息要限制,但是需要精确定义。防火墙等封堵措施是紧急措施和权宜之计,将逐步调整收窄,找到安全和发展的平衡点,以利于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即使在美国,信息也不能够畅通无阻,他们也有精确打击的办法。我们如果不能精确打击,有些信息难以获得,对于国民经济和整个科技创新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调整策略,把技术手段和战略思维结合起来。

要加快我国的网络国防力量成军。传统军事力量结构主要围绕着硬打击而构建,网络空间作战的出现对军事力量旧结构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网络安全防卫力量的结构矛盾突出,规模小,比例低。中国有权力发展防卫型网络力量,只有在网络空间掌握自己的“原子弹”,才有参与国际网络战略博弈的筹码。反之,对网络安全没有自信力和自卫力,既无助于占领道义制高点,还会招致国际社会的猜忌和防范,丧失我们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安全的基本权利。网络攻防力量是国家主权和国防力量的象征,要尽快形成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网络空间作战力量。

中国已经开启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新征程,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利益,打造网络攻防利器,担当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合作的大国责任,需要我们坚持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和不懈努力。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