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代良: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推动智库稳健发展

郑代良: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推动智库稳健发展

目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到达了新的战略高度。不过 “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等。因此,为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引领新型智库的战略性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智库评价机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

准确理解特色新型智库概念

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机制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即目标问题(“特色”、“新型”是什么)、标准问题(智库怎么建设)、方式方法问题(智库如何建设)、效果问题(智库建得怎么样),等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绝不能像西方智库所标榜的“通常独立于政府或政党”,应在“特色”、“功能”、“成果”、“应用”、“人才”、“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特色”是指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的政治;离开了这个“中国特色”,智库就会迷失方向。“功能”是指智库要为党和政府科学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中国主张”,为实现“中国梦”开出“良方”,为社会经济文化跨越发展与有序治理提供“钥匙”。“成果”是指智库研究要有精品力作,多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多出回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对策成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思维和问题导向。“应用”是指畅通智库研究成果应用渠道,既要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智库研究要有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又要关注社会热点与现实问题,主动走出“象牙塔”),又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打开需求“闸门”,接上智库“活水”)。“人才”是智库立身之本,应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规划,把智库建设成为吸引一流人才的洼地、用好一流人才的高地、培养一流人才的基地。“评价”就是加强对智库评价激励,按照“竞争入选、动态管理、分类考核、以评促建”的原则,以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率、研究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等为重要评价标准,建立对智库特别是高端智库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智库良性健康发展。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离不开评价机制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任何评价都应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评价,而不仅仅是事后评价和事中评价,按时序可以划分为前置评价、中置评价和后置评价三个阶段。机制这一概念的英文是“mechanism”,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释,机制就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系统及其运行原理。按照《辞海》的解释,“机制”是实现某种功能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其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性质和相互联系。故评价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评价主体为实现评价客体一定功能,各评价要素及其持续联动的运行系统和动态化、科学化的发展体系。

新型智库评价机制就是为实现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各评价要素及其持续联动的运行系统和动态化、科学化的发展体系。评价要素包括对智库评价的主体要素、标准要素、指标要素、方法要素、程序要素及结果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与促进而形成运行系统和动态化、科学化的发展体系。

新型智库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前置评价、中置评价和后置评价,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置评价的目的是实现功能匹配,主要包括确定评价原则,对智库分类和进行功能测评等;中置评价主要体现为绩效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强化第三方评价、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包括智库成果创新性质量性、智库社会影响力、智库团队竞争力等)、评价指标体系(冰山模型)、评价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专家同行评价与第三方评估等相结合)、评价程序(程序公正、透明公开等)、评价制度(专家遴选、信息公开制度等);后置评价的宗旨为智库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包括评价结果反馈、评价激励和绩效改进等。通过上述三个过程实现对智库的闭环评价,以促进智库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