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气和度决定干事业的大小   

树立正确的气和度决定干事业的大小   

摘要: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想成功或要安全,都不尽是个人单枪匹马、自我奋斗的结果,而往往包含着他人有意无意的帮助,也包含着对他人的宽容和迁就。因此,带着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去做事,胸怀就会豁达,做人做事的成功,往往就会在灯火阑珊的不远处向你招手。

气度者,度量、器量也。指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宽容、谅解和谦让程度。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力量,可以产生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果我们把成功看作一个事物,那么,气度就是标识这个事物的量的空间。人要有才能,更需要有气度。越干大事业,越需要大气度。因此,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高度,或者叫舞台,往往是由其自身的气度所决定的。

人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器物,各有自己的容量。能吃饭的有饭量,能喝酒的有酒量,能歌唱的有音量,能做事的有能量,能成事的有耐量,能察事的有预量。还有,君子的气量、文人的雅量、宰相的大量等,都是人的器物性表现。从古代开始,人们就习惯以“量”来考量人的成功。比如,夷齐有容人的大量,孟子有浩然的气量,范仲淹有济世救民的德量,郭子仪有厚德载物的富量,诸葛亮有神机妙算的智量,欧阳修有谆谆教人的诲量,吕蒙正有含羞忍辱的度量,赵云有力战千军的胆量,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量,等等。以上说的这些古人都有成大事的器量。

人既然具有器物性,自然就有高低之分、大小之别,正所谓“大人有大量,小人乃量小”。人的命运,往往也因此而千差万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财进福,器量小就招灾惹祸;地位高贵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拥戴,器量小就众叛亲离;聪明的人,器量大就事业有成,器量小就惹祸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祸在旦夕;居于领导岗位,器量狭小,就会与部下结怨、被下属所仇视……所以,一个人的事业能做多大,其实不必忐忑揣测,更不必向算命先生讨教,只看自己的器量大小,能在多大程度上容人容事,就应知道自己的事业大小。成大事不易,想通吃满桌,肚量要有那么大,吃得下,消化得了,不闹胃病不拉稀;想通吃天下,胸襟要有那么广,好事坏事兼收并蓄,君子小人照单全收。诚然,人的事业超过器量的亦不鲜见,但那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就像一间小房子,硬要塞进一火车皮东西,结果不难想象。古代周厉王视不同意见为坏话,闻过则怒,一经发现有牢骚的就杀头,人民“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到头来落了个众叛亲离被流放的下场;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武功盖世、有“力能拔山”的气魄,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专横跋扈,不可一世,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自刎乌江,了结一生;《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官居东吴大都督,统帅三军,却因“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嫉吐血而死。这里又反证了一个道理:“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凡成大器而且事业长盛不衰者,一定要器量过人;小肚鸡肠爱计较小事的人,历来干不成大事。不论其任上权力再大,一时有多荣光,身后决不会有多少忠实的追随者。

古今中外,凡能够成就大事者,又无一不具有包容天地的广阔胸怀,并且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规律。

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冯唐一次闲聊。聊着聊着,说起了廉颇、李牧等战国名将,这让正在为匈奴入侵而危机的文帝大发感慨,说自己若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就不用作难犯愁了。真佩服冯唐的胆量,竟然直言不讳:我看,现在朝中就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军,也不一定能得到使用。这显然明摆着是在当面批评文帝。面对这种公开的指责,文帝虽然感到脸上火辣辣,却从容地压下了燃烧的心火,并未对冯唐的“犯上”施以处罚。相反,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倒想知道冯唐为何会出此言。接下来询问,冯唐自然道出了个中缘由:原来,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入侵,公正无私、英勇杀敌,使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进犯,但却因向朝廷报功时,不慎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撤职查办。知道了事情的由,文帝不仅认可了冯唐的忠直,还谅解了魏尚的过错,专门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并官复原职。魏尚从此更加尽职守责,成了西汉镇守一方、威震边关的一代名将。

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被任命为征剿匈奴将军,他驻军细柳营。按照当时的军法规定,军中必须听将军命令,且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文帝在慰劳军队之时,不得不派使臣先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亚夫,由周亚夫传话打开营门才得以进军营,入营后,还不得不依法控制马缰绳慢行。一个将军竟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上规矩,真是胆大包天的可以!当下有大臣以“冒犯圣颜”为由,发表不满。文帝听了不仅没有上火,还透过周亚夫严格按军法办事的作为,看到了他的发展潜力,称赞不已。退却匈奴后,擢升其为中尉,掌管京城兵权。文帝临终前还嘱咐景帝刘启,关键时刻要重用周亚夫。周亚夫果然不负文帝厚望,后来平定了七国之乱,为“文景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领导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的度量,是一种悄然无声的征服力、感召力,关键时刻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战国时,楚庄王在宫内举行庆功夜宴,让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给文臣武将把盏敬酒。美人许姬,在当时就像现代影星一样,美人胚子一个,平时深藏宫闱,大家难得一睹风采,这会儿庄王让她们出来给大家敬酒,众将官欢呼雀跃,宴会气氛相当热烈。正当她们给大家把盏时,忽有一阵疾风吹过,大厅里的烛火全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扯了许姬的衣袖调戏。许姬没有喊叫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下,并告诉了庄王,意欲点亮蜡烛之时,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非礼之人。

焉知,楚庄王听了之后,却下令不要点燃蜡烛,并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诸位务要尽兴欢饮。现请大家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了楚庄王这样说,大家全部把帽缨取下。庄王方才命人点上蜡烛,君臣尽欢而散。一出丢人显眼的闹剧,一次充满血性的诛杀避免了,可那个非礼之人到底是谁,却成了悬案。

时过七年,楚庄王统军伐郑。一名战将主动请缨率部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一直拼杀到郑国国都城下。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这员骁将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只请宽恕其当年调戏许姬之罪。原来,他就是七年前宴会上的那个非礼之人!他在战场上冒死而战、奋勇杀敌,竟是为了回报楚王七年前的不究之恩。

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想成功或要安全,都不尽是个人单枪匹马、自我奋斗的结果,而往往包含着他人有意无意的帮助,也包含着对他人的宽容和迁就。因此,带着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去做事,胸怀就会豁达,做人做事的成功,往往就会在灯火阑珊的不远处向你招手。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