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气和度决定干事业的大小   (2)

树立正确的气和度决定干事业的大小   (2)

摘要: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想成功或要安全,都不尽是个人单枪匹马、自我奋斗的结果,而往往包含着他人有意无意的帮助,也包含着对他人的宽容和迁就。因此,带着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去做事,胸怀就会豁达,做人做事的成功,往往就会在灯火阑珊的不远处向你招手。

人的气量,既有与生俱来的基因,也常常来自后天的修炼。修炼是自觉的,日积月累的,就像那涓涓的细流,不断积累,方能汇成江海。然而日常生活中,通常见的情形是,自省修炼不够、积于点滴不够,大多数人喜欢听奉承话,而不愿别人直言,最怕被人小视;不少人你能给他利益时拿你当亲娘老子,你对他没有什么用处时就不拿你当一盘菜,前恭后倨,“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有人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孤儿,不愿帮助接济;有的对打工仔稍有点小过,就严加责罚;有的家里人偶有点失误,就大发雷霆。侥幸得志了一把,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不知天高地厚;发了一点小财,就洋洋得意,摆出一副财大气粗的架式;占据了“一亩三分地”,就以我为中心,玩弄权术,整出一尊小国之君的样子。还有,有的大人物的器量,能够容得下奸邪小人,却容不下不阿直人;有的文人的器量,能够装得下诗书万卷,却听不下一句忠告;有的强人的器量,能喝得下千杯美酒,却说不出一句“对不起”;有的才子的器量,能够算无遗策,却不愿认一个错。至于普通人,一件事不合意,一句话不顺耳,即使不对薄公堂,也难免口角相争,等等。种种的表现,不一而足。说到底,都是源于器量不够。所以,要想成功,必先养气度;欲想成大事,必先学大量,修大度。你“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遇到可气可恼的事相对就小了;倘若你能听得进小人物乃至叫花子的意见,就不会跟那些说三道四的人计较。“曾经沧海难为水”,麒麟不跟牛羊赛跑,凤凰不跟麻雀争高下。大凡器量宽大的人,都能从“忍”字做起,一步步营造出经天纬地大业。器量、气度,对于成功,不可或缺。

大气度,最鲜亮的表现是能容人。容人,方能得人。这一点,古今中外极少有人能出曹操之右。

曹操起事于东汉末年,境遇狼烟纷飞,战火频仍,他开古代用人先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用人方针。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即使曾经是他的敌人、骂过他的人,也不计前嫌,用其所长。袁绍的谋士、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有篇著名的文章叫《为袁绍檄豫州文》,骂了曹操八辈祖宗,竭尽丑化之能事,并恶狠狠地写道:“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檄文传到许昌,当时曹操正闹头疼,卧病在床,读了这篇檄文,曹操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可见骂得够劲道。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因爱惜他的才干,不仅没有听众人的劝告杀之,反而不计前嫌,将他留在身边做秘书。

阅读《三国》,数点一下曹操手下的文官武将,相当多的出自敌营,如三战徐州后,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官渡之战,收编高览、许攸等。这些人在归降之前,都曾骂过曹操是“国贼”、“逆贼”、“贼臣”,但到了曹营都得到了重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对待张绣。张绣因曹操偷了他叔叔的遗孀,气忿不过,在曹营哗变造反,混乱中,曹操失去了长子曹昂、亲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为护主而英勇牺牲,他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可想而知,这件事对曹操的打击会有多大。但是不久之后,张绣从谋士之言,竟然又来投曹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仇人相见,曹操居然和张绣喝起了言欢酒,还封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了亲家,以前的仇恨竟像没有发生一样。这样的气度,自然让张绣受宠若惊,之后为曹魏做牛做马,不惜肝脑涂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宽宏大量赢人心。单凭这一条独家秘诀,三国争雄,曹操麾下谋士济济、战将如云,是必然的;三国鼎立,曹魏终存,也是必然的。

大气度,还表现在特别能容事。容事,才能成事,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学艺求知,概莫能外。唐庄宗李存勖爱好演戏,一次他扮演丑角,连呼“理天下!理天下!”一个伶人见状,不知是沉浸于角色,还是捍卫于艺术,竟挥手给了他两记耳光,并厉声责道:“理天下者只一人,为何叫两声?”旁观者见其胆敢打天子犯龙颜,想他“此命休矣”,谁知这皇帝老儿,竟然不嗔不恼,不仅连连认错,还赏赐了这名演员的认真。这个故事,成了古代帝王肯为艺术献身的一个佳话。

二战时,一支英军小分队在丛林里迷了路。粮食吃光了,射杀了两头鹿做成肉干,由一名上尉专门保管,实行定量定时分配,僧多粥少,捉襟见肘。一天夜里,突然传来一声枪响,保管鹿肉的上尉倒在血泊里。好在没有伤及要害,他活下来了。凶犯显然是冲着那包鹿肉而来的,且是家贼无疑,可是奇怪得很,怎么也查不到。后来,这支小分队靠这些鹿肉艰难地走出了丛林。若干年后,当年小分队中的一名少尉,找到了那位保管鹿肉的上尉,他是专门来忏悔的:那天开枪的人就是他。上尉淡淡一笑,坦然地说,其实我早就知道是你开了枪。因为是你第一个跑过来扶起我,而你的枪管是烫的。“那你当时为什么不说出来?”“当时如果我告发了你,大家就会内乱,可能我们就走不出丛林了。”一个人的宽宏,保护了一支队伍的安全。这种气度,显然是一种超人的睿智。

大气度,常常表现在勇于个人吃亏上。一个人光想占便宜不想吃亏,就不会有朋友;一个领导好事总归自己,孬事总是推给别人,自己处处尽占风光,就会失去人心,遑论人格魅力。相反,勇于吃亏,却总是能赢得人心。道理并不复杂:便宜只有一个,你不计较个人吃亏,与你相处的人就会因你而受惠。一个经常让别人受惠的人,自然便会具有人格魅力。同时,大度又是一种穿透力,可以把对方的心胸拓宽、照亮,至少在一些有良知的人那儿,会感到不好意思、不忍一而再再而三。

“将相和”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蔺相如以右上卿之尊,三番五次躲避位居左上卿的廉颇,不愿与之争位次、争车道。从台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示弱,让个人形象吃了亏。其实,这是一种“鸿鹄之志”。我们不妨作一个分析:一个人当上领导拥有那权力之后,便自大自负、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示人的是一种无知;倘若再借权力欺负弱小,让人敢怒而不敢言,更是一种自我矮化。相反,身居高位却不自居,拥有显功却不自傲,淡淡处事,谦谦待人,给人的是一种大家气度、大将风范。两相比较,文野自明。这后者,显然是一种赢得人心的强者心态。个中道理也很简单:身居高位的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好比一个乞丐有了俩钱便摆阔斗富、挥金如土,表面上看似乎是富得流油,真有钱了,但骨子里却依然穷得可怜。因为这里所表现出的并不是对于财富的尊重,而是一个暴发户对财富的仇恨,充其量是个精神乞丐,一个精神上的弱者。故事的闭幕当然有了分教,蔺相如的强者心态笑在了最后:其一,赢得了廉颇的内心敬佩,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其二,维护了“将相和”的团结大局,让他国不敢对赵国江山有觊觎之心。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有张、吴两家作邻居。两家之间有块空地,张家在砌墙建房时与吴家发生了争夺。吴家乃当地望族,张家则更有名——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由于互不相让,都不想宽让,终于矛盾激化。于是,张府一封家书驰往京都,想让时任文殿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说话“摆平”。焉知,这张大人不但不出头,还寄回家书一封让家人高姿态。信中赫然题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不愧是宰相之家,看过信后,立即换了脑筋,主动让出了三尺。这一让,感动了吴家,也主动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府之间便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一下子在当地传为了美谈。至今,“六尺巷”仍然存留于桐城市城内。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邻里之间,为了区区小事,争得鸡飞狗跳、天昏地暗,丢尽了器量和胸怀,得不偿失;要是把火烧到京城,大有可能惊动朝野,更是丑名远播,魅力尽失。而“让他三尺”,尽显高风度,大气量。大度感人,人以大度而应。接下来的便是风平浪息,化干戈为玉帛,乃至留下千古美谈。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