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世界视阈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王岳川:世界视阈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面对历史,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于自己处身的文化究竟了解多少?面对世界,我们扪心自问,世界对于中国又了解多少?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穿越种种迷障和幻影,恢复被误读和遗忘的中华文明以本来面貌?让我们看看世界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自信,以求得答案。

世界格局变化中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自信

世界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亚太经济规模第一次超过了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几百年来西方国家一手主导亚太的局面开始改变。这导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以重新争夺亚太领导权。美国提出重返亚洲,甚至想当然地喊出“新世纪亚太是美国的世纪”,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在世界各国之间展开。在亚太内部,各国更是随着经济上的崛起,以文化上首发权、领先权争夺亚太领导权。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代世界对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由来已久。文化的传播不受国界、民族、语言以及时间的限制,它可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日本的动漫影响了一代东亚人;《大长今》热播的背后是韩国国家文化战略。其实,从历史上看,诸多大国兴起都借助一整套文化战略来巩固并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时,也将英国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文学艺术渗透到了势力所能达到的每一个角落;法国则从路易十三时代起,就对文化推广工作高度重视,这使得法兰西优雅的礼仪与文质彬彬的气质,成为欧洲风尚的准则,加上法语在18世纪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贵族语言,无形中又强化了法国作为“文明标准”国家的文化形象;美国文化借助全球化的契机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美国大片无孔不入,在WTO、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内部,奉行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也几乎是美国国内法律的翻版,有意无意之间,美国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思维、情感、审美、交往甚至家庭生活。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争端,表面上是西方国家搅局,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汉字文化圈”长期以来失效的结果。在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受我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汉字文化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霸权主义开始急速升级,在其不断干预下,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去中国化”的恶性进程,“汉字文化圈”逐渐被“美国文化圈”取代。美国快餐文化导致这些国家急功近利、麦当劳化,南海一些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去中国化”现状隐含了一个严重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横加干预的文化政治问题,同时也直观表征着中国文化在东亚的退缩。

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发言权,中国文化和语言重新获得了周边国家的重视。韩国从2000年开始恢复使用汉字;日本每年都有数万学生接受汉语水平考试;越南与中国的边贸十分火热,汉语也成为与英语同样热门的外语;新加坡政府近些年来主导民众“讲华语运动”。新一轮的汉语热,说明了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中国的发展将带动周边东亚乃至世界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社会遗产和话语编码,不仅有民族创造和传递的物质产品,还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产品与行为方式。这意味着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差异,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西方强势的世界化扩张,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冲突。西亚中亚的伊斯兰文明与南亚的印度文明,已经并入西方文明的世界秩序;非洲在现代性“感召”中原生态文化丧失了抵抗能力,那些富有特色的非洲文化正在西方化;欧洲正在逐渐僵化中丧失自己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多元文化丰富性凋敝的开始。人类的金融体系、科技发展也许会全球化,但文化形态、审美感性、艺术精神、宗教信仰必须保持各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特色,丢掉这一点,人类精神生态文化就会出现断裂和错位。

全球化应该是一个学会尊重差异性的多元化过程,也是西方中心主义习惯自己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过程。美国学者罗伯特·B.马克斯提出“把全球化历史化,把历史学全球化”,一反以西方优越论来解释世界历史的做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蔓延中,东方文化的发言变得殊为重要。如果说,20世纪初中国的任务是如何“开窗”而让“西风东渐”,那么,新世纪中国的任务是如何开门,让中国文化精神走向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加入自己的声音,将20世纪的“全盘西化”转化为21世纪“中西互体互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