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有光老人:至化无方、至德有光(4)

走近周有光老人:至化无方、至德有光(4)

摘要:古人言:“至化无方,至德有光。”就在这些随随便便的聊天里,我已如坐春风受益良多。曾有一位朋友问周老:您的名字是源于《圣经》的创世纪吗?周老答:“不是,中国古人也有叫这个名字的,比如归有光。”虽曾求学日本,任职美国,怀抱种种欧风美雨,但我经常会想,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大概也是这个样子。

张允和出身世家,年轻时曾伴周老环游世界。聂绀弩的人生经历更是风云变幻、云谲波诡。有这样阅历和眼界的老人,一金刚怒目,一菩萨低眉,在面对种种“又向荒唐演大荒”的闹剧时,却不约而同,不由自主,穿越时空,一笑莫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上面的感想曾被我写成小文发表,发表后,也曾拿去向周老献宝。记得当时,还带了一摞要求签名的书。本来不忍心劳动老先生,晓平先生说:“没关系,签吧,正好活动活动手指。最高纪录有一次一连签了40本呢。”所以每次去,我都会给老先生带点小零活儿。

坐定以后,周老看了眼稿子,说:“先签字,好把书拿走,省得堆在桌子上。”签完,开始看稿。等他看完,我说:“我觉得张允和先生的文字,比您写得好看。”周老侧着耳朵听清楚以后,忽然开始大笑,说:“她写的是文学性的,好看。我的不是。”话锋一转,“你喜欢语言学吗?我可以把我的书送你。”然后打铃叫人送一本书进来,认认真真签好字,给了我。我赶紧接过来收好,我可不想告诉他,这已经是他送我的第三本一模一样的书了。一篇小稿,忽然就打开了周老的话匣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搞经济吗?因为当时我的老师说,你周围的人全是搞文学的。搞得好的不得了。你再搞也超不过他们了,你不要搞文学了。文学搞得再好,也救不了中国。不能让中国富起来。一个国家,要是人人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国家就完了……你学经济吧。后来我去了美国。一看果然。美国的大学,要求学生,不能只读一个方向的书,文学书籍应该占多少比例,非文学书籍应该占多少……”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