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意蕴(3)

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意蕴(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一内在根据转化为着力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和改进民生、着实提高执政为民能力水平等显见行动。

执政为民内在根据的行动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一内在根据转化为着力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和改进民生、着实提高执政为民能力水平等显见行动。

改进党的作风的基本依据。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党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心弦不能松。《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些都成为改进党的作风的基本依据,并推动党从思想与价值观念上抓作风建设,将服务人民的使命转化执政为民的实践,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利益与需要确定工作方向。

改善民生的原初指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这就是改善民生的原本动因和目标指向。它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根本指向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民生福祉。如果发展不能惠及民生,不能回应群众期待,不能增加群众收益,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以人民为中心,最终体现在服务群众的现实能力水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转化到服务群众这一根本归宿上。服务群众首先要有群众观念,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谋思路、作决策、抓落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改革举措成效的重要标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服务群众要有实打实的举措,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改革创新和转型出关的实践中提高察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能力,增强党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矛盾的能力,强化党提供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不让服务群众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