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艳艳: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的新模式(3)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融合发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此次会议的第三大亮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是高校未来学科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翻译了大批外国原版教材,在学术评价体系方面也大量借鉴了西方,特别是英美的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种教材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主要体现无法正确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需要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体系来阐释、来预见未来。所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关系着我们的国家安全。另外,如果我们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不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之上,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就丧失了构建这样一种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因此,只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灵魂,坚定地站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自19世纪以来,中国人踏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百余年过去了,我们将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一目标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步实现。当代大学生是达到这一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力量,是这一重要时刻的见证者。所以,要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并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由此可见,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的论断,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事实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西方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发展道路较量的主要内容。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的重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了。

举个例子。某企业每年都会招聘一些大学生,近几年来,他们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越来越看重。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前几年招聘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有韧劲、肯钻研,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但是,这两年招聘的大学生,特别是个别“90后”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想的却是老板给我开多少钱,我的工资收入是不是太低了,下了班我该玩点什么,去哪聚会,等等。他们热衷于哈韩、哈日,把一些所谓的明星当成人生偶像。这些思想比较消极、状态也很颓废的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怎么能干得好工作,怎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灵魂性工程。但同时,对于个别“90后”大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反思自身教育方面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的普及,“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大众解释与评价社会历史的基本话语,这些基本概念构成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转折期,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纷繁芜杂的话语体系都在争夺人心。不同话语背后蕴藏着的价值观显著不同,他们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显著差异的。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方面,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抹杀不同民族特性、利益差别的所谓“普世价值”,掩盖阶级本质、人民诉求的所谓“公民社会”话语一时间甚嚣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出于化解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理论乃至意识形态挑衅的需要,用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应该成为广大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工作师生的自觉行动,也应该成为广大大学生自觉朝之奋斗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著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地方就在于,高校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孵化器、生产线,这一独特性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性质的,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也在武装自身的头脑。

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必然相对滞后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差距,并为缩小这种差距而努力。而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又会对能够有力解释中国社会变化、预见中国社会未来的学术话语提出迫切要求。这样一来,社会需求与话语滞后之间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之类的观点也就难免会产生了。例如,我们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符号在当今中国社会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争论。对于这些问题,能不能回答、回答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运用学术话语创造性地回答中国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绕不开、躲不掉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