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峰:也谈诸葛亮的“观其大略”(2)

鲁家峰:也谈诸葛亮的“观其大略”(2)

“观其大略”之实践

《隆中对》是诸葛亮“观其大略”之结晶,也是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最看重的就是诸葛亮这种运筹帷幄的战略谋划才能。曹操率军南下的时候,诸葛亮的自然反应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后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尽管孙刘也存在很多矛盾,但诸葛亮一直主张坚持“联孙抗曹”,即使在夷陵之战后,也主动缓和吴蜀关系。这就是“大略”,大略是管根本的和管长远的。诸葛亮的聪明,不是所谓的“机灵”和“精明”,而是战略上的远见和定力。

许多“观其大略”的人,都被《隆中对》这个千古盛传的妙策点燃了智慧和灵感。毛泽东在汲取它的智慧同时,还发现了其致命的瑕疵,并将二者熔铸到开创伟业的大略谋划之中。针对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借用刘备伐吴战败身亡的典故教育全党。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当时,党中央对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全国各派力量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告诫全党要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统一认识,以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裂。毛泽东另一次评点《隆中对》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深谙中国古代兵法,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中汲取教训,坚定地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确定为重大的军事原则。英国学者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称毛泽东“既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最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历史之所以选择毛泽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是善于“观其大略”的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