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3)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3)

摘要: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仅凭纯净一色,却不输“浓妆淡抹”,这就是甜白釉瓷器。

然而,甜白釉当时并没有“甜白”的美称,人们对其描述是“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而“甜白釉”名字的由来,相传与白糖有关。

16世纪前,我国是没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白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就说这个像白糖,而且有一种内心的感受——甜,所以那时白瓷才开始叫“甜白釉”。也有一说,因白瓷薄到半脱胎,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天津博物馆的这只甜白釉梅瓶,是宫廷中用来陈列的梅瓶,是厚胎甜白釉瓷器。甜白瓷有厚釉和薄釉之分,薄釉常施于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有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认真仔细看才可看出纹饰或款识来。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瓷器都有一个特点,即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则显现青色。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一书中,提出了“因器知政”的观点,即每个时代的工艺品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甜白釉瓷器的出现,与皇帝朱棣的性格、喜好以及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有着紧密的关系。

这位一世传奇、发动了“靖难之役”、修建故宫、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其对白釉的喜爱促成了甜白釉瓷器技艺的成熟,也使得永乐时期的甜白釉瓷器成为现世古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08年,当国内藏家对清宫彩瓷趋之若鹜时,佳士得在纽约推出了一件明永乐时期甜白釉梅瓶。这件高32厘米的梅瓶,气韵不凡,通体施以明永乐朝首创的甜白釉,并以曼妙笔法暗刻牡丹纹,最终以4倍于估价的277万美元傲视全场。

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仅凭纯净一色,却不输“浓妆淡抹”,这就是甜白釉瓷器。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