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价值观悖论困扰欧美政治

杨光斌:价值观悖论困扰欧美政治

伴随着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鼓吹西方“普世价值”的“历史终结论”一度让西方人相信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就是人类最好的也是最终的政府形式,很多非西方国家的精英阶层也在心理上彻底臣服。然而,在还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以输出“普世价值”为宗旨的民主推广活动不但给很多非西方国家制造了灾难,“普世价值”最终也祸害了西方国家自身。在此情形下,务实的西方政治家们又开始实行有违“普世价值”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价值观悖论现象,全世界为此转向而愕然。

价值观悖论现象之一:自由市场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市场在“普世价值”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奉自由市场为圭臬。在西方,自由市场事实上由自由市场的经济思想、保护自由市场的制度框架、全球化的政治思潮“三驾马车”构成。

当19世纪开始实行自由市场制度时,德国流行的则是李斯特的国民政治经济学,鼓吹国家主义而抵挡来势汹汹的英国商品,而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起源于他在美国流亡时的所见所闻,整个19世纪的美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二战结束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西方国家之间之所以总是发生战争,是因为没有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而导致利益冲突,于是设计出保护西方自由市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包括IMF和被改成今天的WTO的关贸总协定等制度安排。冷战之后,胜利的西方自然会把自己的制度推向全世界,于是才有了以自由市场和自由民主为动力的全球化。

这一轮全球化体现了制度变迁的非预期性。以自由市场为动力的全球化至少有以下结果:一是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二是加剧了西方国家的国内不平等和不公正,三是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的崛起。一句话,全球化让世界政治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特朗普总统就职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搞贸易保护主义。TPP就是对WTO的一种反叛性收缩,以图把中国排除在经济圈之外。中国加入WTO时规定,15年后中国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但是2016年西方国家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西欧、美国还不停地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以“替代国”的作法来衡量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标准。2016年是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性年份。首先是英国脱欧公投成功,这已经是对全球化、地区一体化的重大打击;接着是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公然要废掉TPP,还要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新谈判,主张传统的双边谈判。

这些无疑都是对自由市场原则的重创,也是西方国家因实力下降而改变其价值观的象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