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风是用故事讲出来的
讲好精彩鲜活的故事,是新闻报道改文风的关键所在。新闻媒体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庆祝建党95周年推出的《红色气质》、公益广告《我是谁》,之所以广泛传播、广受欢迎,就是因为把宏大道理、文件表述变成了生动故事。去年“老魏叔”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为正能量“网红”,也在于新闻报道讲好了他52年扎根边疆、牧羊巡边的感人故事。新闻报道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形式、新颖的手段缺一不可。
用真挚情感讲好故事。新闻报道能否把故事讲好讲生动,首先看有没有用心用情。这种心和情,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热爱,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深切认同,是真挚的百姓情怀和淳朴的人民本色。怀着这样的情怀采写的新闻,才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讲好故事还要注意个体叙事。相比宏大叙事,反映人物、事情的小故事更吸引人、感染人。历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都重点关注春节期间坚守一线岗位的戍边军人、铁路职工、环卫工人等普通群体,用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用多种形式讲好故事。新闻文风是否端正,不仅体现在文字上,还体现在版面语言、镜头画面和网页呈现上。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各级党报版面创新,提倡运用图片图表提升版面元素“可视化”程度,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和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在改变电视文风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很多积极探索,头条新闻以当天消息为主,增加重大典型和民生报道,推出组合报道、蹲点报道、海采报道等,许多观众反映《新闻联播》更好看了,和老百姓更亲近了。
用融媒体手段讲好故事。当前,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开展报道,必须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这段时间,主流媒体用新媒体手段讲故事,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春节期间,中央主要媒体综合运用特效、动漫、数据图等手段,推出《习近平:勿忘真情,回家过年》《最牵挂的人》《小账本连着大情怀》等融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拉家常、同老乡打糍粑、帮群众算脱贫账等细节,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心连心的真情大爱。这些报道一经推出,就在各大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实现了同频共振、全面刷屏的强势传播效果,成为节日期间媒体报道和网民热议话题。
好文风是下功夫学出来的
改文风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古人说“文如其人”,说的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文风好坏,与人的能力、学养密切相关。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更好驾驭各种题材素材,以好的文风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
注重学习经典著作,提升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老一辈革命家讲话论述,反映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创造,是做好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本《共产党宣言》,被当时的先进分子称之为革命的“入门老师”。一篇《论持久战》,使全国上下在民族危亡时刻看到希望。经典著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靠的是真理的力量,靠的是良好的文风。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改进文风、写好文章,就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像经典作家那样为文行文,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使新闻报道更富真理和思想的力量。
善于学习前人积淀,汲取丰富营养。但凡在新闻领域取得成就的名记者、名编辑,大都博闻强记、底蕴深厚。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访写作《中国的西北角》时,对沿途的人文地理烂熟于心,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充分反映了他丰厚的学识积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思想源泉。要多读古圣先贤的名篇佳作,汲取蕴含的人文精华,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并很好地体现到写作之中,使写出来的稿件有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要注意学习前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增强文字的张力和文章的表现力。世界文化精彩纷呈、各有所长,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文章的内涵。
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当前媒体竞争不仅是信息竞争,更是专业水平的比拼。新闻工作者既要精于采编业务、熟悉新闻传播规律,也要对报道领域有深厚积累、有深入研究。比如,经济报道专业性很强,如何提升经济报道水平是个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的难点。只有深入学习经济知识、熟悉经济政策、掌握经济工作实际情况,写出的经济报道才能有“干货”,让外行看得明白、内行看了佩服。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在自己的报道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真正有“几把刷子”,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记者。当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既要做专家,也要做“杂家”,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把报道做得更好。
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践行,也要靠制度保障,用好的制度促进作风文风转变。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使业绩考核、新闻评奖、晋职晋级等都向文风好的作者作品倾斜,同时注重总结推广改文风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表彰文风优良的好记者好报道。要坚持开门办报、办刊、办台、办网,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借以帮助我们改文风。要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主动深入火热生活、深入普通群众,为改文风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刘奇葆 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2月17日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