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胡敏:经济增长目标与宏观政策选择 ——学习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10)

那么,货币政策也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率,2017年定的是12%,2016年定的是13%。2016年,虽然定的目标是13%,最后完成了11.3%,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按照这么一个情况,2017年我们定的是12%,低于去年的目标1个百分点,这里面关键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对这个增速,虽然经济学家对货币松紧度尚有认识分歧。但是总体来看,12%的增量可以维护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也可以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2017年强调“稳健中性”。以前都讲“稳健”,不讲“中性”,这体现了货币收紧的内涵。在2014—2016年,货币政策的基调都是“稳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稳健略微偏宽松”。那么,2017年明确的“稳健中性”基调,事实上就是货币政策有所收紧。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讲,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一般都是按照这么一个公式来计算的:每年GDP的增长率加上物价增长率,再加2到3个百分点的空间。2016年,6.7%的GDP增长加上2%的CPI的增长,再加上2到3个百分点的回旋空间,事实上的货币供应量只有11.3%。为了稳增长、防风险,特别是要防止金融领域的风险,我们的货币供应不能再扩大,同时又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所以我们就取了13%和11%之间的12%,基本上是按照6.5%的增长和3%物价指数,以及预留的2.5%的空间来制定的。以前都是3%的空间,减少了0.5%,说明现在货币供应政策已经由略微宽松转向了略微偏紧。略微偏紧的政策考量,一方面要有效解决这几年来每年新增贷款“脱实向虚”的问题,特别是2016年因为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每个月新增信贷百分之七八十,最高的一个月有85%都流向了居民的加杠杆、居民的贷款,造成了整个房地产的资产泡沫。所以很多企业的新增贷款不去搞投资,而是大量地买理财产品、资管产品,用钱来炒钱,而不是用于发展。2017年之所以要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就是为了有效解决新增贷款“脱实向虚”的问题。但是经济运行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还是要有12%的增长率,关键的就是要使新增贷款进入实体经济,要疏通传导机制,让金融的活水能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

同时,我们还要防风险,要控制好货币“闸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调节好货币闸门”,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提出要防风险,要高度关注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强化金融监管,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货币政策、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多是把防风险,防止资金“脱实向虚”放在第一位。所以,12%的货币增长率,是从现实出发的,也是适度的、有效的。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只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也就为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确定的“稳中求进”奠定了一个基础。显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2016年实现6.5%的增长提供政策的支持,但同时为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了一个很好的支撑,就是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继续让资金在体外循环,防止“钱炒钱”。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