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农业供给侧改革内容更深刻

陈锡文:农业供给侧改革内容更深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来的总量不足变为现阶段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些农产品供不应求,如大豆;有些农产品供大于求,如玉米。

“现在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所提的农业结构调整有联系,但内容更深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刻就深刻在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上。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突破

近年来,我国很多农产品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市场受外来产品冲击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有声音认为是政府的粮食收储制度造成的。

陈锡文委员说,事实上,粮食收购价格变化是有一个过程。以玉米为例,临时收储价格最初是以托底价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放心种粮。在2004年至2007年的4年里,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是稳定的。进入2008年以后,国内整体要素成本开始上涨,土地、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都在上升,投射到农业生产中,就是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所以,从2008年开始,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便水涨船高,直到最后,收储价格成了东北玉米市场的最高价。

“到了这个程度,不改就不行了。”陈锡文委员说,2015年秋收之前,中央决定降低对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2016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即,价格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出来,专门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成效显著。首先,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了,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就减少了2300多万亩;其次,玉米平均价格降低了,由2014年最高时的1.12元每斤降到目前的0.6元至0.8元之间;再次,农民获得了比较合理的补偿。2016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为种植玉米的农民发放补贴超过390亿元,平均一亩地补贴150元至180元。

“玉米改革的成效为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陈锡文委员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