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步:将供给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

高德步:将供给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

[摘要] “供给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枢纽。本文运用“供给侧”思维,分析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提出不断打破垄断和创新供给的意义,以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供给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15; F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4-0037-05

“供给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枢纽。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十三五”规划更把创新作为五大关键词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创新、创新、再创新。因而,要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必须将供给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供给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自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并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萨伊定理”和供给经济学就成为被人们高频使用的词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萨伊定理”涉及了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即到底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萨伊定理”的最基本命题就是“供给自动地为自己创造需求”。在萨伊所处的时代,卖方市场还是占主导的趋势,因而,该定理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当工业化完成,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资源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需求成为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需求创造的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而萨伊的供给创造理论似乎是失效了。但时过境迁,当凯恩斯主义陷于“滞涨”而不能自拔时,强调供给创造的供给学派又回到了经济学的前台。尽管供给经济学同样不是治愈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顽症的良方,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发现其合理因素,即在一定条件下需求必须由供给来创造。尽管需求有可能被“充分”地满足,但供给还是不能“自动地为自己创造需求”,而必须通过“供给创新”才能为自己创造需求。事实上,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但是他没有区分“自动地”创造需求和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需求。经济史的经验证明,并不是所有供给都能够创造需求,能够持续不断创造需求的只能是供给创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人们现有的需求边界被突破,也就是某个需求阶段被超越,市场就越来越需要供给来创造和引导。在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里,扩大需求“所需要的已不再是怎样去适应事前已经觉察到的消费者的需要,而是革新应能迎合已使消费者形成的那种心理状态”。就是说,需求并不是非常明确地可以认知和辨别地存在着的,它是欲望的不断变化,而欲望必须具有其所附着的特定形态,即“对供应的流量做出反应”。所以,在经济的创新过程中,需求是被动的,而供给是主动的,而新的需求的产生,需要供给创新来开发,需要供给方来满足和实现。

总之,需求是供给方通过创新将人们心理上的潜在需求开发出来。反过来看,如果市场需求陷于停滞或出现了严重过剩,那么问题可能不是出在需求方面而是出在供给方面。例如,大量的事实表明,过剩主要出现于传统部门,主要是“劣等货”的过剩,而在过剩的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仍有充沛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没有实现。所以说,过剩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缺乏创新。事实上,我国近些年来的需求不旺正是创新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当然,这种创新供给不足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所以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正是供给创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