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强效 精准发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

聚智、强效 精准发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

——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三年过去了,“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成果都超出了预期,被置于“五通”之首位的政策沟通也不例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4月14日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三年多来,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构建了多层次的政策沟通机制,促成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成效显见、亮点纷呈。下一步,在加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时,不仅要以理服人、以利服人,还要以“例”吸引人,创新沟通方式,精准、有效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赵磊认为,“一带一路”知识供给不足是当前政策沟通的最大瓶颈。鼓励学者、专家、智库多“在路上”,多有“行者之见”,真正打通“己学”和“彼学”,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提供更充分的智力支持。

成效显见亮点纷呈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政策沟通的宏观目标,既达成合作新共识、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又共同提供政策支持。您对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作何评价,最大亮点是什么?

赵磊:成效显见。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

亮点纷呈。第一,高访频率在加快。2015年是“一带一路”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个关键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文件出台之后,当年习近平主席8次出访,去了14个国家,包括英国、塞尔维亚、捷克、波兰、柬埔寨、新加坡等,所去国家大多数都是关键性国家。此外,通过“一带一路”的共建与沿线国家的元首、总理和首脑沟通磋商、达成广泛共识,推进了一系列条件成熟的、标志性的项目落地。

第二,“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在增强。从一开始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内涵和属性把握不是很清楚,比如有人就质疑,“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通过一次次的高层访问,包括习近平主席亲自讲“一带一路”故事,答疑什么是“一带一路”等,通过高层引领,之前对“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就少了很多,理解、认同不断提升,国际共识不断增强。

第三,除了出访,我们还“请进来”,比如即将于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的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政策沟通,增强“一带一路”国际共识。

第四,越来越重视“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智慧对接是政策沟通的关键要素。没有知识要素源源不断地供给,去谈政策沟通难度还是很大的。“一带一路”正逐渐由原来的“五通”变成“五通+智慧对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五,新的区域热点和国别热点在提升。比如说,在新兴国家、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方面,重视利用原有的机制和平台,比如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上合组织合作框架等,将其纳入“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像区域性的、国别性的“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和交流就更加有效。

以理服人、以利服人、以“例”吸引人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进入快车道。在大国角逐的背景下,加深政治互信,促进区域融合及周边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如何在政策沟通上下功夫,传达“一带一路”善意,凝聚共识,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

赵磊:“一带一路”涉及的64个国家,很多都是新兴国家,像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不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但也是重要的相关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沟通,让这些相关国家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意愿,而不是感觉与他们无关?要让他们了解,“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全球“朋友圈”。所以,我们也提出,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邀请英国等欧洲国家乃至更远的非洲、美洲国家参加,通过这一平台,让相关的重要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善意,精准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另外,与这些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一定是有效的。有效交流怎么体现?就是真的让人家明白,“一带一路”是做什么的,中国能做什么,他们能参与什么。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时,不仅要以理服人、以利服人,要讲“一带一路”有摸得着的“红利”,还要以“例”吸引人,这个“例”是案例,要总结一批鲜活且有说服力的案例。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