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强效 精准发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2)

聚智、强效 精准发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2)

——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

知识供给不足智慧对接不够充分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的版图有多大,矛盾和阻力就有多大。您认为,现阶段,“一带一路”要继续推行下去,在政策沟通方面,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

赵磊:最大的瓶颈是“一带一路”知识供给不足。现阶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的参与度是比较强的,地方城市的参与度也在逐步增强,但知识供给不足,智慧对接不够充分。

一方面,即便现在,在国内包括国际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把“一带一路”想象成中国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现代化的丝绸之路”的合作要点对接得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缺乏更加鲜活的企业案例。虽然这三年已经积累了一些企业案例,但总结和提炼得不够,项目本身是成功了,但它和“一带一路”的关联度总结得还不是很好,需要提升。另外,已有的案例中,大多数偏重资产案例,比如港口、核电、高铁等,还需要一些诸如教育、餐饮、民俗、人文产业、中医药等轻资产案例。就企业本身来说,国有企业的案例多,民营企业的案例少,中国单方面的案例多,但国际共商、共建、共享的案例少。

如何破解?政策沟通的有效性在于政策是否被真实准确地传达与理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着眼于长远打算,将具体项目与国际机制相结合、注重制度建设,促进利益多样化的巩固,为“一带一路”的长期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这恐怕是“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最终落脚点。

实现智慧对接,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要推动全球知名智库合作研究前沿问题、热点议题、棘手难题,实现“一带一路”的智慧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政治生态。“一带一路”是不断动态调试的过程,需要凝聚各方智慧。为此要逐渐建立与完善“一带一路”的动态评估机制,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智库要有“行者之见”打通“己学”和“彼学”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中,智库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下一步,智库在促进“一带一路”政策有效沟通方面,还有哪些可发挥的空间?在创新沟通方式上,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赵磊:首先,一定要避免出现有“库”无“智”的现象。“智”表现在是不是有很多受国际国内认可的权威专家,这些专家一定要有针对“一带一路”的代表性成果。是不是能够以点带面,把有关“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和专家集聚起来,避免重复建设,共享“一带一路”资源和知识。

其次,推动现有知识的国际化、传播手段的网络化。要通过智库建设,实现“一带一路”知识的充分流动、“一带一路”理念的充分交流。三年多来,国内已经出了很多不错的有关“一带一路”的文章和成果,但是很多成果的版本仅限于中文,有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版本,但效果不够好,不具代表性。很多智库的成果报告很厚,文字很多,不适应互联网传播。因为,在微传播时代,应以轻快的阅读方式,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一带一路”需要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智库。“一带一路”的智库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中国国情与自身对外开放的智库,更是精准研究沿线相关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趋势的智库。而且所做的研究能真正影响和完善政策,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实质性帮助。

智库的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在“路上”找答案。智库不能是“书呆子”式的研究,天天在书斋里讨论什么是“一带一路”,不接地气,没有底气。一定要行走起来,到中国的沿边省份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到相关国家的工程和项目中去。所以,智库要有“行者之见”,因为只有行动的人,经常在路上的人,才会有智慧的远见。

回到政策沟通,为什么说成效显见,因为总书记行走得多,中央领导行走得已经很充分,但是作为知识供给中的智库,是不是行走得充分,要打个问号。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