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感谢有您,帮我们平稳走过青春的七彩桥”“您尽心尽力地同我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所有成长的欢乐忧伤,憧憬迷惘,我们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倾吐”……这是参与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人生导师活动同学的反馈,字里行间满是温情与感动。
人生发展导师工作制始于2013年9月,聘请12个专业、51名优秀导师组成导师团队,每周固定时间在书院社区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教师素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至今已举办2206场的师生交流活动,保持平均每周22场的频次。通过小型研讨、主题沙龙、读书会、户外考察、师生同乐活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
循循善诱引领科研探索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目前本科生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导师对学生影响在严谨治学方面尤为显著。
目前,导师团队基本划分为面向新生、高年级、实习学生以及毕业求职学生的不同群体,优化配置力求实现精准“对接”。人生导师年均指导本科生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16项、学校级科研项目56项、书院级科研项目21项,社会实践、学术年会、科创竞赛成果若干。
春风化雨浸润精神引领
在人生发展导师学期总结时,物理专业导师孙尹在面对学生大学适应困难、职业发展焦虑的烦恼时,更忧心学生们没有找到大学学习的意义:“人生不能只看眼前,没有理想。”他鼓励同学们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找到大学的意义,找到做教师的意义,才能减轻自己眼前的困扰。
导师们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还引导学生摆脱个性化的苦恼。生物专业导师张伟每周与同学们聊人生故事,特别针对高年级面临就业压力的同学,总能通过自身故事的分享收获导师最亲切的开解与引导。导师们不仅在课堂内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深化引导,更在课堂外通过频繁、真诚的沟通与学生们建立更为亲近的联结,以生命影响生命,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将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教育带到学生中去,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言传身教培育教师素养
专业技能之外,怎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也是导师们要帮助“准未来教师”解决的问题。书院导师队伍纳入各专业学科教学论专家,每周为书院学生提供直接的技能训练与素养提升。
数学专业导师陈月兰、历史专业导师李月琴一直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导师。作为专业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她们每到书院都会指导学生备课、讲课,引导师范生提升教师技能。导师们坚持听完每位学生的讲课,针对每个人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因而时间总是不够用,错过用餐、错过校车是常态。导师们践行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在点滴中为同学们根植信念,助力书院学生在各类教师技能竞赛中斩获丰硕,真正将教师素养的培育做足做深。
(华东师范大学 吴潇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