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时代问题的解决(4)

核心提示:说哲学不发展,是因为根本的哲学洞见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哲学不断地回归的那个高度;说哲学发展,是因为哲学一直在发展的是哲学的体系化程度、哲学论辩的复杂程度、哲学阐述的严谨程度。为什么越接近我们的时代哲学就越难读,原因是哲学说服力的发展,因为要说服的对象越来越麻烦,时代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自立吾理

“北宋五子”是北宋最核心的五大哲学家:周敦颐、邵雍、程颢、张载、程颐。我把张载放在程颢后面、程颐前面是有道理的。“二程”是北宋五子的核心,两人是亲兄弟,哥哥程颢弟弟程颐,程颢比程颐大不到两岁。北宋出大人物都扎堆儿出,“二程”、“三苏”;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各个了不起;王安石父子都了不起,王安石的弟弟当时也很有名;张载和他弟弟都是北宋名臣;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兄弟各个都了不起。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种现象?我还在研究和总结,我的初步结论就是一个字:严。

北宋五子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个围绕“二程”的核心朋友圈,他们如果有智能手机的话,一定有一个群叫“北宋五子”。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邵雍是“二程”一辈子的朋友,终生的讲友,张载是“二程”父亲的表弟,是他们的亲表叔。这里面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周敦颐,周敦颐最伟大的哲学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后来对诸子的思想影响都很大。

“北宋五子”的时代理论主题非常清楚——“自立吾理”。其实我们今天中国人要做的,中国思想家或者中国哲学家应该去做的也是这四个字。“自立吾理”是程颢提出的,他最早明确提出了北宋道学的真正主题——“自立吾理”。要应对佛教、道教的问题,就必须把儒家的根本道理立起来,不要只是批判和打击对方的道理,不把自己的那套体系真正确立起来,别人那套道理就在那里,他就有说服力,所以要“自立吾理”。这个主题的提出真正使得北宋道学的发展有了明确的主题和理论发展方向。“自立吾理”可以概括为“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其实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讲,为一种合道理的方式奠定哲学基础。哲学之为哲学必须是冷酷的,“冷”没有任何温情。北宋道学为什么叫道学?宋明理学为什么叫理学?我们的思想根底就是道理。再进一步,他们是超学派的,我们一方面说它是儒家思想的第二期发展,我们叫它“新儒学”,但是根本上说新儒学在那个时代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一切合道理的都拿过来,放在自己的体系当中。这正迎合了哲学的一个主题,所有时代的哲学都有一种精神,就如尼采讲的“重估一切价值”,没有道理的就应该把它放弃,合道理的就坚持。

通过“自立吾理”,为一种在那个时代合道理的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是北宋道学的主题。在这个方面,“北宋五子”各自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都进行了足够的理论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在北宋这些哲学家里面,这些理论当中最具哲学品格的、体系化程度最高的、完成程度最高的是张载,这主要是取决于张载的著作形态。其他哲学家特别是像程颢,思想成熟极早,十几岁时就成熟了,但是他不用功,程颢基本上没写什么,他的哲学主要是靠平时说,有人给他记录,都是语录体。北宋哲学家里面,顽强地从头到尾都在写的只有张载,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就是他晚年的《正蒙》。

我们刚才说了,佛教、道教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根本的虚无主义问题,特别是佛教。佛教基本上就质疑一件事——“世界真的存在吗?”其实真的很难去证明,世界真的存在吗?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世界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生活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儒家要做的理论建设的第一步就在于,一定要证明这样一个生生变化的世界是实有的,而且这个生生变化的世界不仅是实有的,还得是无始无终的。因为只要这个世界最终一定会消亡,也就意味着人的一切痕迹最终都会消失,也就意味着人活着做什么努力在哲学意义上都是没意义的。

中国哲学的传统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无始无终的,但是仅仅相信这个世界无始无终是没有用的,要去证明这个世界是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的。中国哲学家提供了这样的证明,中国哲学家只是论证得极简单。中国哲学家一般都用不超过三句话证明一个伟大的道理。张载怎么证明世界是没有开端的呢?先说“有”,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存有?这个杯子是有,因为它有属性,它有可以被感官认识的属性,比如我们说它是白色的,它的硬度、质量、温度都是它的属性,我们也可以把属性叫做规定性,“属性肯定”是一个有限的肯定,任何属性都是一个有限的肯定。大家注意,任何有限的肯定同时就意味着无限的否定,因为当我说它是白色的时候,同时也就意味着我说出了无限多的它不是什么颜色。颜色是如此,别的属性也都是如此,所以它是有限的,但同时要注意它又是无限的。它既是有限的肯定同时又是无限的否定。

张载有一句话我琢磨了好多年:“天地之间……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东西是一样的,因此万物再多,其实就是一物。很简单的道理,这个杯子之所以是杯子,杯子的特性取决于它跟其他物的差别,“我之为我”的本质里面包含了我跟其他所有人的差别,也就是说,我跟其他人的差别包含在我之内,而这个差别是无限多的差别,所以我就等于“我之为我”的本质里面包含了跟无限的万物之间的差别在其中。因此,所有万物的本质其实都包含在我的本质里面,我的本质又包含在你的本质里面,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万物虽多,其实一物。”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了,这里面涉及哲学里面特别关键的问题,就是有限无限的问题,同一差异的问题。有之为有源自于分别,有肯定就有否定,就是有分别。如果这个世界有开端,有之前是什么?如果有之前还是有,那这个世界有开端吗?所以有之前必须是无,所以《老子》第40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有意思,在中国哲学道家的传统中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完全虚无的阶段,然后再由完全虚无的阶段过渡到有的阶段,所以这个世界就成了有开端的。这个问题的麻烦来了,有是2,是有分别的;无是1,中国哲学里面无不是0,无是1,0是印度观念,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印度传到阿拉伯,后经十字军东征传到欧洲的。我们中国人讲无是无分别,没有分别就叫无,没有分别是1。张载在一段非常简洁的话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1过渡到2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从无分别状态过渡到有分别状态是完全不可能的,逻辑都不成立。既然无分别状态是可以保持的,那无分别状态当中有没有分别的要素和力量?没有。因为如果无分别状态中有分别的要素和力量,它直接会体现为分别,它就不再是无,不再是无分别,而是有分别,是有。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