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懈奋斗创造的,是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因文化而灿烂,中华文化因文明而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强大精神动力。
从辉煌灿烂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
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绵延不断的5000多年历史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在弘扬中华美德中孕育文化基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化以伦理为核心,崇奉“仁爱”道德规范、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这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孕育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向上,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向善,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在传习教化、修身修为中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只有整个中华民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积极向上、惟善惟是、从善如流,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宏大力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铸就善德惟馨的崇德丰碑,坚守道义正义的制高点,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在诵读中华经典中积淀文化底蕴。中华经典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涵养了中华文化不尽不竭的精神源泉。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令世界惊叹不已、令世人为之折服。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生动记载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奋斗的历史进程。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成为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化作人文精神的“基因图”、思想道德的“定盘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在诵读中华经典中展示应有的文化自信。
在挖掘中华精髓中提升文化价值。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光彩,不同时代所凝练出不同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精髓需要用心挖掘、潜心研究、专心探寻,挖掘得越深、研究得越精、探寻得越真,越能显示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从《汉书》中挖掘出的“实事求是”,经过改造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礼记》中挖掘出的“小康”,经过提炼升华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从《周易》中挖掘出的“与时俱进”,经过阐释引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等等,这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源泉。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要不断挖掘、创新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真正成为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有力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