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宪平:中华文明沃土涵养文化自信(3)

石宪平:中华文明沃土涵养文化自信(3)

从引领把握世界潮流中包容互鉴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世界文明也是这样,应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增强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交流开放平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华文明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经久不衰。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学习其他文明的成果,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唐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中华文明兼取众长、以为己善。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更需要睁眼看世界,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多种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积极适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注重用好“一带一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具有中国话语权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中华文明自信友善包容的良好形象。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谋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利益汇合点,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重现辉煌。

探索文化交流新型模式。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抓住国外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选准具有普遍感召力的话题,精心搞好交流筹划。创新传播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交流方式,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组织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出境公民等宏大队伍,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序化,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推介方式,注重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相结合,打造中华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完善文化交流体系机制。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注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努力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功效。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和接受习惯,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坚持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拓展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旅游年等文化品牌活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