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宪平:中华文明沃土涵养文化自信(2)

石宪平:中华文明沃土涵养文化自信(2)

从瞬息万变时代发展中把准脉搏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延续。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用中华文明奠基、中华文化滋养,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文以载道,在“新”上做文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华文明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古圣先贤创造的汉字、发明的文言文这个标准化书写工具紧密相联,承载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统领作用;一部《秦律》彰显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气势,构建了封建行政体系;诸子百家争鸣催生出六家学派,成为中华文明推陈出新的源头活水。事物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食古不化、刻舟求剑,更不能买椟还珠、借尸还魂。传承中华文明,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就要大力实施中华文化精品工程,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新表达方式,努力推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作品。

核心价值引领,在“引”上出实招。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决定着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价值观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心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自立于世的“文化名片”,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鲜活而具体地诠释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坚持从小事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搞好宣传引导,寻求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认同,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注重深化细化转化,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创新,消除低俗、媚俗、庸俗的不良文化影响,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信息技术拓展,在“快”上抢先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让人们真伪难辨、良莠不分,冲击着中华文明。互联网具有天然落地、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传承中华文明、捍卫中华文化,就要运用网络独有特点积极参与其中,防止在信息潮中被淹没、被污染。同时,在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报刊、网络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对比较难懂的经典著作,需要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系统阐释,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借助网络及时推出,帮助大家学习理解;对于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民间传说等,需要专业人士在拍戏绘画过程中分类表达,制作微视、微电影供大家观赏;对于古典诗词、现代歌谣、英雄事迹等,需要专门人员诵读说唱完美抒发,以公众号的方式在微信上推送有声作品。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华文化”的有效模式,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