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格角度分析:周作人为什么会选择当汉奸(3)

从性格角度分析:周作人为什么会选择当汉奸(3)

摘要:“七七事变”后,周作人看到同事们扶老携幼,纷纷离开北平,思想上也一度犹豫过。待和夫人信子及其妹妹芳子等人一谈,立即遭到反对,她们都不赞成离开北平,认为北平有众多的“日本朋友”,即或日军打进北平城,也不会难为周作人和他的家属的。

但这一切,能为他的附逆提供什么呢?尤其是能为他晚年的不幸负责吗?或许两方面都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据熟悉周家情况的俞芳分析,周作人不能南下的几个理由,都可以视作是托词和借口。

“七七事变”后,周作人看到同事们扶老携幼,纷纷离开北平,思想上也一度犹豫过。待和夫人信子及其妹妹芳子等人一谈,立即遭到反对,她们都不赞成离开北平,认为北平有众多的“日本朋友”,即或日军打进北平城,也不会难为周作人和他的家属的。“平安无事,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周作人的结论,倒也暗合他的天性。

于是,周作人以“上有老、下有小、家累重”为由,决定不离开北平。

上有老,显然指周作人81岁的老母鲁老太太。81岁的老人确实是不适于长途跋涉的。但鲁老太太深明大义,连曾朝夕相处的鲁迅1926年离开北平去上海定居,她都不加阻拦。周作人若因抗战关系,要离开北平,老人家怎么会阻拦呢?再说,周作人夫妇决定了的事,鲁老太太即或要拦阻,也是拦不住的。

下有小,就更说不过去了。当时周作人的孩子都已长大,连芳子和周建人最小的儿子周丰三,也有十五六岁。

家累重,倒是事实,因为他们平时用钱没有计划,积蓄不多。离开北平,如不降低生活标准,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周作人是教授兼名作家,到处可以找到工作,离开北平,低标准地生活,如果稍加克服,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上有老、下有小、家累重”纯属他们不离开北平的托词而已。

周作人没有离开北平,日本特务就指使大、小汉奸,特别是文化界的汉奸,拉拢和劝诱,加上日本老婆信子的怂恿,多方面、多渠道地做周作人的工作。他们根据周作人的特点,投其所好,诱之以利,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尽量使他享受舒适、奢侈的生活。

应该说俞芳的分析是平实可信的。但也应该考虑到周作人有个日本太太的特殊性,到大后方是否能够适应那里的生活、会不会因是日裔而受歧视、周作人能不能找到足以养活这个大家庭的工作等等。其实,即使不南下,也未必就一定当“汉奸”,当时留在北平的知识分子也不少,找点小事情,勉强维持生活也不是不可能,钱玄同、俞平伯等都是这样过的。

但周作人显然与一般知识分子的想法有些不同。首先,周作人看到抗战之初,中国是在孤军奋战,几乎得不到什么国际上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在“坐山观虎斗”,而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来抵抗日本的侵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的失败只是早晚而已。

再者,对于领导抗战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周作人一向抱着轻蔑、怀疑、厌恶的态度。他对蒋介石的“清共”、“四・一二”政变等,都持批判、反对态度。认为蒋介石其人一无可取,不值得信任。

其实,深究起来,周作人的“附逆”与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也有关联。很难想像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固有传统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的人,会成为一个“爱国者”。周作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恶感,主要表现在对韩愈这一类的道学家的厌恶上:

我对于韩退之整个的觉得不喜欢,器识文章都无可取,他可以算是古今读书人的模型,而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他们只会做文章,谈道统,虚骄顽固,而又鄙陋势利,虽然不能成大奸雄闹大乱子,而营营扰扰最是害事。

与周作人对韩愈这样的“道学家”的厌恶不同,陈寅恪则钦敬韩愈,因为韩愈的身上鲜明的体现着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文化意识。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论及韩愈排斥佛教,标题即为“呵抵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也恰恰是这类带有“方巾气”的人物,在民族生存的危机关头,表现出一种“壁立千仞,只争一线”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来。周作人完全拒斥诸如此类具有刚性和正气、富含“钙质”的精神食品,也就极易患上一种文化上的“软骨症”,他后来的附逆也就不那么不可理解了。

周作人贬斥韩退这样的人物,对秦桧这种民间齐声痛骂的“汉奸”,却颇具同情。1935年10月和1936年9月,周作人连着写了两篇文章来为秦桧翻案、辩护。当然,周作人为秦桧翻案还在抗战之前,还没有附逆成为汉奸。但即使这样,依然可以看出周作人的片面。除此之外,是不是也可以看出周作人日后的附逆的原始基因呢?

周作人显然带有排斥情感的唯理性化的倾向。依据这种思想,周作人的附逆,在他本人看来,不过是“个人至上”的生存理性应该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的具体表现罢了。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人的心灵是由理性、欲望和精神三部分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周作人单纯地讲理性和欲望,贬斥精神,显然会造成自身文化心理上的失调,由此走上“生存第一”之路。周作人知道这中间的失误吗?他知道他晚年生涯的不幸的由来吗?关于这一切,他似乎始终未曾正视过,只是到死都在忙于为自己的“附逆”进行辩解。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