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何谓与何为?(3)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何谓与何为?(3)

摘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时代视野和全球视野,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1.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时代视野和全球视野

习近平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学术研究应当以学术为本,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解决人类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力戒形式化和空洞化,而不是为学术而学术、急功近利。

利用时代提供的新材料,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这是每一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20)享誉世界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指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21)

学术研究本来是探索真理的事业,但是,由于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缺乏问题意识,甚至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不仅学术研究活动越来越形式化,变成了看上去很美的“学术体操”表演,而且学术研究的内容也形式化,学术研究变成了无意义的话语的编织和自我生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正确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这样,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们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20年前甚至15年前,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今天反而是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开始引领世界潮流。(22)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构想,已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合作、加快经济转型的新方略,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和世界发展相互融合与紧密联系的纽带。全球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要有全球视野,关心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把中国发展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才能用中国话语左右乃至主导世界性问题,才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世界格局,从而引领新型国际秩序,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略,世界视野和时代视野构成为中国话语的重要内容。

只有提高把握时代、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才能建构具有现实穿透力和超强解释力的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只有预时代之流、预世界之流,才能发思想之先声,才能真正进入世界学术主流,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有效避免被世界学术边缘化、半边缘化,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传统文化不仅要“照着讲”,更要“接着讲”,真正实现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对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崛起、中国经验,要自己讲、讲自己,即要有自主理论创新和综合创新,通过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不能是拾人牙慧。不能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让西方信口雌黄、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利用现有的舆论格局对中国进行攻击、丑化和污蔑;不能跟着别人说,把西方人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研究范式毫无批判地照搬到中国,或者,跟着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用西方的理论剪裁和评判中国现实。那样的后果,只能是在世界学术中无语、失语。

一方面,话语权的取得与丧失,根源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另一方面,话语权的强弱,既由话语主体或政权主体政治经济力量决定(硬实力),也由主流话语体系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渗透力决定(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构建中国的话语权,在对内方面,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为研究导向,在重大问题上多下工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23)这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二是要有立足中国实践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能力,把中国发展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经验,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方面,一是要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二是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用中国智慧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不能让蒙羞的历史重演。1929年,陈寅恪先生有一首诗《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毕业生赠言》,描述了当年中国学术界丧失话语权的尴尬:“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24)当时,一批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去学习中国史,这让中国知识分子羞愧难当。辜鸿铭先生也曾批评“那些号称改革论者的满清官吏”,“甚至想去欧洲和美国,试图找到适合中国的改革方案”,(25)而不去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今天,如果我们还要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教科书体系,还要到国外去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那我们如何能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哪里还有什么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可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总有一些国内外的学界人士,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横加指责。如,用西方的三权分立批评我们的政治体制;借口我国没有搞普选而否认我们是民主国家,甚至从法理上否认我国政府的合法性;以西方主流理论作为参照系,来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把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改革。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要想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和所寄予的厚望: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