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金“脱虚向实”
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需要综合发力,有效地促进金融资源的“脱虚向实”。在未来,应规范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完善监管制度,发挥直接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金融市场交易对实体经济“挤出”的根源是投资收益率的差异,简单地依靠总量控制手段抑制资产泡沫,难以实现资金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的流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抑制金融市场泡沫的基础上,不断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提高实体经济盈利水平。
一是正确认识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和去杠杆的任务要求下,资本市场要比以前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也更加需要大力扶持。
二是加强监管,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源于资产价格与实体价格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超额利润的存在。未来应规范上市公司、房地产企业的行为,特别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通过合理分红等方式维护中小股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证券市场,应强化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透明度和传播效率。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切实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在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同时,扭转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投放方向。应保持适度宽松政策基调,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度流动性,保障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同时,重视对不同经济体实施差别化的政策,重点是扭转银行的风险偏好,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民生事业、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众创业定向金融扶持,切实降低资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改革相关抵押制度,鼓励信贷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形成互惠互利的经营方式。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四是深入研究将资产价格长期走势纳入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中。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应以“盯住通货膨胀率”作为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但随着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带来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很多研究者呼吁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中。一方面,资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资产价格走势蕴含的信息也有助于提前预知实体经济层面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争论,但从现实来看,资产价格确实对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2016年10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意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金融风险。”这说明,将资产价格逐步纳入央行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目标中,应成为理论界和金融部门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