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雄:破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认识误区(2)

王晶雄:破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认识误区(2)

误区之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导致一大批企业关停并转,将会使中国经济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有些人片面解读这段论述,只强调“三去”,而没有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包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错误认为我国经济将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这3个字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结构”与“功能”紧密相连,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事物的存在状况,当量变超过一定的度则会引起事物的质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人的担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的背景下,GDP仍然保持6.5%左右的增速,这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仍然是一个不低的发展速度,而在调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压减的主要是一些产能过剩的产业,这些变化完全在“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构成要素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事物的性质和功能。这种“结构影响整体功能”的辩证思想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已有萌芽,人们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还能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误区之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抹煞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之间的差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抹煞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之间的差别。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差别,弗洛姆曾经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为人的需要服务的社会。但是,很多人会问:难道现代资本主义不正是那样的吗?”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认识和实现人的真正的需要,而只有当生产为人服务,资本家不再创造和利用人的虚假的需要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真正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满足少数人资本增值需要的社会。为了资本的增值,资本拥有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扩大再生产,而劳动者仅仅成为消费商品的工具、资本增值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是一个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资本的增值。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社会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是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所以,当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具有质的差别,两者不能混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