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请勿触摸”暴露参观文明短板

26个“请勿触摸”暴露参观文明短板

6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2017毕业作品展落幕。看美院毕业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师生们却是喜忧参半。一周的展览,时间并不算久,却有不少作品“折损”在其中,这其中,最重互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厅是“重灾区”。美院学生的一个展品,闭展时,原本素净的白色底座上,几乎一圈都被贴满了“请勿触摸”,足足有26个。(6月4日 《钱江晚报》)

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好事,对于展出作品的学生而言,也是检验学有所成的契机。然而,一件各方都受益的活动,依然持续着作品被损坏、盗窃的尴尬。一件作品,足足贴了26个“请勿触摸”,恐怕不再是简单提醒而已,而是一个个警示符,一个个被揭露的短板。

国美毕业展已经在杭州举办了八年,八年间,展出的作品和观众各不同,展出的作品,呈现了美院学生倾尽全力打造的毕业时的最好作品,此时,不管是展出方的美院还是参观者,都需要保持作品的完好性,这是参观展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

参观展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猎奇心理,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是为了从中领略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在参观中领略展览文化氛围的绝佳机会。而参观中暴露损坏作品、盗窃作品的行为,恰恰与这种自我陶冶、共建参观文明的精神背道而驰。

不管是现实中的观众数量提升,还是在网络参观者数量增倍,都反映出人们对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意愿的提升。但是,这种关注还不均衡,有的还处于表层、围猎式状态中,或者存在随大流、或者是为了参观而参观,这与在参观中保持敬畏、谦逊、陶冶情操等展览的初衷难以互容。

26个“请勿触摸”,反映出人们在参观意识提升的过程中,不同步的思想断层,是参观文明的短板。这与违反禁令在博物馆中照相、在蜡像馆中触摸蜡像、在景区攀爬塑像等不文明行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诚然,在举办的八年时间里,观众可能多有不同,但随着展览的固定化,参观文明也正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文明感召性。

不仅需要参观的热情,还需要参观的理性,不仅要满足自己参观的感性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强参观的理性,从而完成美术作品展览“悦人悦己悦社会”的多重功能。

即便有的作品是以互动形式呈现,但也要尊崇互动的形式和互动的程度,超过形式和程度,就从互动变成了参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参观者对作品的认同、赞美、实现内心精神的陶冶,也有与作品观念相左等,这个过程,

针对不文明现象,防范劝导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此下来,需要更多的人力,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参观者不能将自己等同于逛市场的消费者,可以“拿捏”“品尝”展品,而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每一次参观,每一次展览,既是对学生作品的检验,也是对每一个参观者文明素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参观文明。学生通过作品呈现毕业时的水准,观众也当通过参观呈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不能总是重复“学生毕业了观众还在‘留级’”的尴尬。这尤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学生创作作品提升和参观者参观素养的双重目标。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