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祥志:文明复兴的精神动力与制度机理(2)

滕祥志:文明复兴的精神动力与制度机理(2)

一、国学犹存:华夏文明由是不绝若线

韦伯命题,对中国学界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巨大的知识挑战。就决策层和学术思想界而言,尚有一些宏观问题有待思考、厘清和谋划:

其一,中华文明曾雄踞东方,冠绝一时,为何出现宋元之变和明清之变?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的时代精神、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军事外交出现何种纰漏,以至于国家逐渐瓦解,而遭遇汉民族历史上灭顶之灾?

其二,清末民初迄至新中国,中国国力渐衰,华夏文明依赖何种精神力量,逐渐化解诸如列强瓜分、日寇吞并、内部分裂等重大民族危机,最终完成国家整合?其中精神动力若何?

其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百年以至千年之战略规划,应秉承何种精神动力根基,预设何种基本措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笔者不揣浅陋,谨就民族复兴精神动力问题,略呈管见。

《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逢国族危难,即有仁人志士,或躬身入局,或挺身而出,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若时势不济,则屏迹幽居,沉潜学问,以为后世存留文脉。自唐虞三代,春秋战国,汉唐宋明,晚清民国,代不乏人。

孔子居衰世,知先王之道不行,目睹诸侯僭国,陪臣执国命,慨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故删《诗》《书》,正《礼》《乐》、赞《周易》、作《春秋》,传微言大义,以俟后世君子。北宋时,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发轫理学,传伊川二程,二程传杨时(程门立雪乃此子),杨时传胡安国。南宋时,胡安国父子为避战乱,入潭州建碧泉书院,传圣人之教,开启湖湘学派。至此,文脉已然南移。至张轼长岳麓书院,邀朱熹辩论学问,湖湘文脉之盛,冠绝当时。

明清之际,船山先生出。饮亡天下之恨,遂沉潜经史,辟宋儒之空疏,昌经世之实学,张先圣之道统,庶开风气之先。一时湖湘学子,皆以经世济民为己任,湖湘人才之盛,为天下侧目。船山之学,博大精深,经史兼治,既以阐释经典自任,亦有鸿篇巨制《读通鉴论》《宋论》存世,实乃国学之集大成者。“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际者,船山一人而已。” “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其“躬行践履”“行先知后”“匡济时艰”“道在器中”“《春秋》大义,严君子小人、夷夏之大防,国之大宝,可禅、可继、可革,不可使夷人间之”之论,义承千秋,振聋发聩。故国难之际,湖湘人物,迭起救国,前赴后继,不可胜数。

周敦颐,曾任合洲通判(今重庆合川县),于此兴办州学,延北宋苏轼等人讲学,传圣贤学脉。至宋元之际,合川钓鱼城曾与元军血战弥久,坚韧不拔,致元军最高统帅战死城下,改写欧洲史。无独有偶,抗战时,衡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抵抗非常顽强。常德保卫战亦十分惨烈。是故,学脉留存之处,则有殊死奋斗和抵抗,与张学良之弃东北而走,判若云泥。故文脉所存,国运之所存。近代湘人行状,尤为世人侧目,无他,惟国学耳。读蔡松坡、谭嗣同、陈天华诸君文献,可知大概。

抗战时,新战国策派学者林同济、雷宗海等于战火中,谋划中华民族复兴未来,倡言国学复兴。制宪君子张君劢,东奔西走,融汇中西,作民族复兴的学术基础演讲,启迪后学;冯友兰于困厄之中,做《贞元六书》,穷尽哲思,弘扬理学;战乱中,熊十力开坛讲学,上接宋明儒,阐幽发微,汇通儒佛,弟子遍海内,为儒学复兴先声,下引后学。诸如此类,不绝如缕。国学复兴,诸子重光,礼失而求诸野,华夏文明,不绝若线。

是故,经典在,则国故存;国故存,则文脉不绝;文脉不绝,则道统存;道统存,则国家不灭,天下不亡。荀子言“文以明道”,刘勰言“文以载道”,韩愈言“文以贯道”,先贤之深意,在兹念兹,今人当深切体悟之。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