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旭:用互联网技术管理金融风险

何德旭:用互联网技术管理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要素,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开放持续扩大,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维护并保障金融安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

维护金融安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主体上看,政府授权金融监管机构出于国家安全、经济运行安全、保障民生等公共目标,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要处置风险造成的损失,减轻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金融安全;金融机构出于盈利目标在各个投资主体之间实现资金与风险配置,通过管理风险,维护机构自身的安全运行;投资者为获取收益在安全与风险资产中进行配比,在获得盈利的同时保障自己的资产安全。从空间上看,在金融全球化、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风险传导使得没有哪个国家、哪家机构能够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置身事外、独自保全。从时间上看,金融运行的任何时间点都有可能发生风险,需要时时刻刻关注金融态势。因此,必须有重点、有兼顾地维护金融安全。

一是兼顾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虽然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金融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杠杆高企,金融资源“脱实向虚”,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金融创新产生交叉性金融风险并相互传染,传统金融风险与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并存,金融混业发展与分业监管形成监管真空和套利空间,金融监管难以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等等。对此,在发展中要强化安全能力建设,切实保障金融安全,为金融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强化和改善金融监管。

二是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风险管理责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龙头”,金融机构管控好风险,既是自身经营的要求,又可以减轻金融监管的压力。一方面,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充满风险,需要切实做好基于客户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理顺公司治理机制,降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还要把握好内外风险管理的“度”。如果对外风险管理过度,即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而选择性“不作为”,就容易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农村金融资源不足、面向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缺乏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如果对内风险管理过度,则可能会提高运营成本,降低金融服务水平;如果对外风险管理过宽,即金融机构未做到应查尽查、该拒则拒,甚至“放水”,必然会使风险事件发生,造成风险损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比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投融资双方资质审查不严格而使风险积聚;如果对内风险管理过宽,那么金融机构就会成为风险聚集地,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

三是注重防患于未然。经济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机和政策风险外溢性凸显,“黑天鹅”事件频发,特别是对新技术的使用催生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银行、众筹、平台金融等依托互联网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普惠到更加广阔的范围。这些都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面对这些新情况,一方面,传统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措施已经难以应对;另一方面,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对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风险与互联网金融风险交织,使金融风险的成因更加复杂,很难通过传统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措施来有效防范,因而需要新的工具、新的技术或措施来破局。互联网技术作为助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成为新形势下维护金融运行安全的重要“安全网”。

□ 优化金融监管框架

在我国,分业监管虽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金融业混业发展与交叉合作的深化,分业监管确实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加上监管标准不统一,也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极易滋生新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交叉性金融,分业监管难以做到专业化,更无法保证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监测机构通过金融大数据的采集、整理、挖掘、使用,能够全面、实时监测金融业运行状况,并将监测结果按专业划分给相关监管机构,进而进行专业化的风险化解与处置。从理论上讲,互联网技术既可以使金融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使金融功能业务之间互联互通,还可以实现产业链金融甚至是与经济实体的全流程打通,这就为混业监管、功能监管提供了条件,使在现有分业监管基础上统筹金融风险监测、实现专业化风险处置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协同监测与管理。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