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2)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2)

——中央党校学员“新发展理念”访谈

摘要:党中央用新发展理念部署“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在发展目标上,既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又要求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发展方略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等方面做到全方位精准。

学习时报:如何理解“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李晓鹏:发展离不开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同样协调可以促进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既要依靠协调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追求发展的协调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既要全面考量发展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又要基于实际和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做到有所侧重。发展有短板,也意味着发展有潜力,协调就是要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变不利为有利,变弱项为强项。

顾小平:协调发展就是要保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政府与市场、国内国外等重大关系在总体上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自我应变、自我完善,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致力于缩小各领域差距,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协调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尤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始终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尊重差异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效率贡献,追求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有效互补。

沈水生:协调是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协调既是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要实现的目标状态、评价发展结果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发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抓住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抓住矛盾的次要方面。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要采取措施手段去解决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平衡的状态。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形成的平衡状态会由于新的矛盾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发展。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现实中存在的短板。短板问题就是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解决短板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平衡状态,实现发展。

海波: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发展目标与实现手段的有益、有力统合。“有益统合”是指在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和受益程度作为我们判断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的根本标准。如城乡统筹,有的地方把村里人都集中迁到城里去,就业教育及基本生活保障又跟不上,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就不高,弄不好还会形成贫民窟,影响社会稳定。与其如此,还不如扎扎实实搞农村小康建设。“有力统合”就是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判明存在的短板,明确补齐短板的路径、办法和措施。

尤占海:协调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中的科学运用。协调,就是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要把握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打破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协调来实现。打破平衡必须重点突破,实现相对平衡必须兼顾全面、整体推进。

学习时报:协调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请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谈谈我国目前存在的制约协调发展的因素。

李晓鹏:协调发展,在于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做好各方面的动态平衡。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一是社会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随着收入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增大,这些方面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供给不足、布局不平衡。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发展后劲相对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四是经济结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传统产业经济运行效率低,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五是居民之间、企业之间发展机会还不尽平等,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顾小平: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从城乡区域协调看,乡村和小城镇是短板;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看,地下设施是短板;从城乡空间特色塑造看,文化内涵是短板;从住房条件改善看,城镇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户是短板。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加快把“短板”补上,“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深。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沈水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目标。目前,在这些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016年,全国农民工2.82亿人,其中跨乡镇外出农民工1.69亿人,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约5500万人,但大多数农民工尚未参加就业地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更未实现市民化,仍然处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双向流动的“候鸟”状态。只有成功完成将大部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成为二三产业工人、转移成为城镇市民这一历史任务,才能解决农村人均资源少、自身发展力量不足的问题,才能解决农民工难以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

海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协调发展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要把发展中的不平衡等问题协调理顺,人们的主观世界要来一次大的解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做大,也协调带动了民生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会自动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的问题。人们的收入增加了,诉求也增多了,获得感反而下降了。这是制约我国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亟待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尽快建立起一套衡量人民群众实际获得感的指标体系。

尤占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把现状和目标对照起来,就能找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我国目前存在的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区域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公共品供给不公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突出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精神文明建设中“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等。这些发展中的短板,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补齐。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