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玮: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方式

亚玮: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方式

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既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具体实现。

精彩的内容要引人入胜,有赖于良好的形式和载体。阐述好中国方案,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同样需要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方式。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不是中国的自说自话,而是中国话语与各国声音深度交流的开放性成果。中国话语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但也注重寻求与各国话语的共通和兼容。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经济政策、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建设……各国的战略中都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等核心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通过对共通性的挖掘和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其作为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亦将彰显。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在表达上应该是格局、战略与人物、故事相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与成果。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既要显其大,也要见其小;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温度;既能发人深省,也能激励人心。在新疆享受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便利的果农、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码头工作的当地青年、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印尼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程师、在西班牙学习足球的中国少年……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正因“一带一路”建设而受益或改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能生动地诠释“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内在属性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推进原则,使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借助多元化国际化人性化的载体,“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将更有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地域广阔、主体众多、内容广泛。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传播表达也应借助影视、书籍、美术、音乐等各种载体。对广大民众而言,“一带一路”的愿景阐释需要具象化,成果展示要有现场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记录“一带一路”沿线人们的生活、工作梦想和命运变化,让全球观众了解中国方案带给世界的改变,能让沿线民众突破自身地域、经历、认识和语言的局限,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存在与影响。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