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使命

王海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自觉承载这一学术使命,注重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民需求、人类文明成果与中华民族的学术气派,以及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话语体系等基本关系,把个人的学术命运和祖国发展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

谱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命运交响曲

在当代中国,谱写和奏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交响曲,需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良性互动,以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针对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争鸣中融通,在积淀中突破,在把握客观规律和汲取集体智慧中铸就经典理论,并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塑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铸就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思想中国”,进而方能在中华大地和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交响曲。

描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民大众需求的同心圆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捕捉到关系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及其发展命运的迫切问题,把中国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自己的理论体系里,并成为当今时代和人民的产物,具有大众性,才能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真正需要,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

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能切中人民大众的现实需要并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呢?人民大众往往是从他们关切的利益问题出发,以一种理论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感知为根据,来决定是否“真信”并接受一种理论的。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就必须抓住群众利益这一根本。如果理论本身不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那么人民大众也不会关心这一理论,这一理论在命运上就会出丑。此外,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宣传过程中,应由过于注重抽象的理论向也注重生动的直观转化,把政治话语转化成为大众话语,内容简明扼要,宣传喜闻乐见,使民众在生动直观中认知理论,使其入心入脑,扣动心弦,打动心灵。

铸就能够兼融人类文明成果和现代理论智慧的中华民族之“学术自我”

一个民族要能够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必要的基础。同时,学术自信和思想自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关键性的要素。能否像曾经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消化融合佛教一样,消化和重构现代西方文化,在呈现中华文化包容性之广、融合力之伟、思想生命力之旺、创造力之强的过程中,既延续中华文明血脉,又引领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新探索?能否协调处理好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出新型的特色文明?能否建构出既全面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文明,又面向“中国问题”、延续中国文明基因和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在世界文明国家中拥有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