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

“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

“还有这种操作?”这两天,知乎这个问题下的一个回答火了。“刚上大学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早餐两根油条一杯豆浆,一块二;午餐和晚餐只打半份菜,每次两块钱左右;晚自习回来如果饿了,最多再加个茶叶蛋。”网友“Shannon”说,就这样,某天突然收到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发来的邮件,让他去领取360元的生活补助。(7月12日新华视点)

媒体报道已经揭开谜底,从2004开始,中科大通过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这一人性化的举措,让贫困生更加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至今,这所大学先后“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既顾及学子自尊,又化解经济窘迫,也就时常获得“别人的大学食堂”的艳羡和点赞。

“隐性资助”不只是简单操作的“偷偷送钱”,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做帮手,更显温馨和妥当地资助困难学生。一直以来,高校扶贫工作大都采取了申请、评议、公示的办法,对贫困生的尊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实际上,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宜罔顾当事人的感受而随意对外公开。事实足以表明,一些贫困生由于忌讳内心隐痛的昭然示众,有时宁愿忍受匮乏也不愿申请补助。这样一来,非但不利于精准扶贫,而且也背离了校园助困的初衷与本意。

实施“隐性资助”,不等于过于敏感地拒绝比较。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外界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平公正,预防补助发放的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也即,倘若一味照顾情绪而去“为隐性而隐性”,这对大学生勇敢直面现实和心智健康成长等方面,也未必是种好事。所以,我们既要欢迎“暖心饭卡工程”等的偷偷资助样本,其实还需适当向大学生“打开天窗说亮话”:越是不含猫腻的“隐性资助”,也就越是负责甄别的“阳光济困”。

“隐性资助”与“阳光济困”并不矛盾。以首创“偷偷送钱”的中科大为例,该校用一套算法在做这件事时,起初确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对照真实情况有了较大出入。此后,学校逐步改进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调查和综合多方信息,建立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筛除坏数据,留下真摸底,才为资助贫困学生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有用信息。

“隐性资助”应是更负责的“阳光济困”。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到中科大取经,这种低调而温馨的做法,已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中得到借鉴和推行。我以为,中科大“隐性资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相信大数据而不迷信大数据,不断去伪存真,凭借更周密、更公正的幕后工作,才使得帮贫助困的阳光甄别日益得心应手。反之,只图“偷偷送钱”之表,而不重“准确送钱”之里,这种舍本逐末之举,又有何益来哉?

由登台上墙的“晒贫”“比惨”,到“悄悄”“偷偷”地无声资助,切莫成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时髦“换台”。一言以概之,唯有坚持做到“隐性”与“阳光”的相辅相成,才不会招致东施效颦的肤浅模仿。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