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刚: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复兴(3)

王存刚: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复兴(3)

中国复兴意味着

东方文明的复兴

即使是最为粗略的类型学划分,世界文明至少也有东西之别。在东方文明中,中国文明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深谙世界历史进程的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就曾写道:“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是文明的标志。哪怕是地区性的竞争对手和外来征服者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华文明,作为自己合法性的标志(通常是走向被中国同化的第一步)。”

中国文明也曾经因为自身的璀璨夺目和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得到过西方世界众多哲人的持续赞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就说过: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伏尔泰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莱布尼茨、孟德斯鸠、黑格尔也有类似的论述。但自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的迅猛崛起以及强大的对外扩张态势,也由于东方国家陆续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东方文明的光芒一度被严重遮蔽,东方文明的价值被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在一段并不算短的时间内,似乎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是先进的、方向性的,那就是以希腊文明为源头、以基督教为信仰、以市场体制为经济基础和以代议制为政治基础的西方文明——欧洲文明是主体,美国文明是它的衍生态。一切以西方文明为尺度,一元化的历史哲学和单向度的历史思维大行其道。但人类文明的现实进程有力地证伪了这一错误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文明再度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明另一大代表的印度也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印度文明也已呈现出复兴的巨大可能性。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交相辉映的局面将再次呈现。由此,东方文明将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和尊严,它不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被动追随者,而日益成为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个主动创造者。

中国复兴意味着

人类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关系

将重新进入平等状态

孟子曾经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差异化发展是一种客观现象,是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基础,也是文明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但差异化、多样性绝不意味着文明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对于这一点,当代中国领导人曾经反复强调过。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郑重指出:“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然而,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刻意抬高自己所在文明的价值和地位,以十分傲慢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其他文明,以十分粗暴的方式处理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这也是引发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广阔空间、庞大人口的中国复兴,意味着人类文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日益趋近平等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明的相互激荡难以避免,但也会因此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相互成就。东方文明将在中国复兴的过程中重拾失落已久的自信,获得更多尊重;西方文明也将因自身的相对衰落而不得不采取谦逊姿态,践行其所宣示的多元主义理念。由此,人类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关系将重构,实现各种文明体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存、携手并进的目标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总之,从文明史的视角看,中国复兴是有雄厚历史基础、真切现实依据的。它将为人类对更为美好生活的探索提供积极启示和可供参照的现实路径,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也将为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提供可靠的新动能。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

(来源:当代世界)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