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导向”(2)

张首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导向”(2)

竞争导向是智库运行的动力机制

“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提高智库活力、增强智库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智库提供的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调查研究深度不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容易浮在表面,一定程度上与智库机构之间竞争不足有关,与激励不够动力不足有关。智库的竞争导向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鼓励智库之间通过竞争方式获得项目与经费支持。智库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激发智库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而且有利于智库采取差异化发展,改变趋同现象,塑造各自的特色优势,以竞争促资源盘活,以竞争促质量提升,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行“经费跟着项目走”的项目管理制度,除了部分涉密项目和不适宜公开的项目外,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专家评标等竞争性购买方式,择优选定智库机构,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竞争性机制。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强化信息公开,避免智库在对决策信息的掌握上“先天不足”,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影响智库间有序竞争,为智库营造有利于“优秀产品”脱颖而出的思想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运行生态。

第二,鼓励支持智库在内部建立起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智库研究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智力劳动成果价值补偿机制。创建适合“智力资源”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的管理机制。对研究成果质量高的项目组进行奖励。创新人才政策激励体系,鼓励支持各类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协助提供人才服务支持工作。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团队自由组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智库间引入竞争机制,并不意味着将智库体系市场化,而是一种竞争性政策在智库机构体系运行中的运用。为此,应该建立有效的智库规范化监督机制、保障智库获得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尽量避免智库迫于生存压力而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可能性。同时,建立智库群体的声誉模型,优先向信用等级高的智库购买产品。对经费使用、知识产权等建立“黑名单”制度。努力营造有良好服务、法律保障和公平机会的智库思想创新生态。

(作者系陕西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当代陕西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