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庄严承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单。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主要指标好于预期。与此同时,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持续显现。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无论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是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无论是转方式、调结构还是培育新增长点,成绩举世瞩目。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月26日,江西井冈山宣告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以此告慰长眠在这块红土地上的4.8万多名革命烈士。

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介绍说,截至目前,延安已有17.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迈出了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不利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动力转换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宗哲表示,近年来,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方兴未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任宗哲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等重要论述,正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人的需求开展的棚户区改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加快推进,拓展了新的内需空间,激发了新的增长动力,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西安售卖生鲜蔬菜已10年的陕西省泾阳县农民第五夫妇今年在西安买了房。今年初,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出台买房入户政策。这让原本打算过两年带孩子回老家的第五夫妇,重新点燃了在西安继续打拼的热情。

城市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过去主要以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为平台,最近两年则转向由服务业来带动。7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城镇化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亿万农民将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开发了中国城镇化率分析预测系统。根据该系统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稳步推进,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旧动力转换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改变了大量劳动力在城乡间钟摆式往复流动的就业模式,既有利于满足企业稳定用工的需求,又能显著优化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从长期看,新型城镇化还能加快人力资本提升步伐,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史育龙说。

创新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城市群、国际大都市等正是基于其多样化、高密度的人口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系统,显著提高了社会资源密度,才成为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和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认为,新型城镇化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围绕人的需求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和资本等,能够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行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