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原则、重点与实践路径(2)

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原则、重点与实践路径(2)

推进人才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基础

当前,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已经跃升为第一资源,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在国际愈加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否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决定着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只有敞开胸怀,才会让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以人才之智助力民族梦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在调查公众关于深化人才对外开放的认识时,“把人的对外开放提到首要位置,是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化”这一选项的得分为3.87,其中,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该选项的党员比例为88.0%,群众比例为88.2%。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有专家指出,以前提到人才工作开放度,往往局限在人才理念、引进海外人才,但人才工作开放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内含远大于此,包括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对象、开放的方式方法等,这就需要从更宽更广更丰富的内涵角度去逐渐推进人才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扩大人才引进的成果,就必须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人才环境等方面,对工作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部署,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度,制定多层次、多领域、更积极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更完善的管理机制、更宽松的创新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

对此,可以采取如下相关举措: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人才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需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形成“能出人才、善用人才”的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全力构筑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

提高人才竞争力需同步推进人才“软环境”和营造制度环境

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环境,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工作,需要有好的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就要求广泛动员全社会来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根据公众关于“人才制度设计和环境营造重要性”的了解和评价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良好的制度设计与环境营造是公众对人才环境的最多期待。调查中,“人才竞争核心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这一选项得分为3.87,其中,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该选项的党员比例为89.0%,群众比例为87.0%。另外,多数公众认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是人才能否充分施展才能的保障”,该选项得分为3.88。

给人才创造一个好环境,就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为提升人才竞争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同时,要建立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让人才在激励中成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专家指出,要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干事有舞台、成长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要以全面的服务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破除阻碍发挥人才作用的落后观念和体制,提高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对人才多一些包容,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等。具体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各级组织部门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人才工作战略:如江西省考虑到区位和经济发展等先天不足,着力在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上下功夫,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实施《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人才“20条”)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人才“30条”),着重在人才引进政策、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上进行再完善、再突破、再创新,努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