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且岸: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包容(3)

摘要:文化自信不应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该有自己的历史内涵。侯且岸教授从历史层面入手,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深化了文化自信的认知,丰富了文化的认识论。报告指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应和人民大众的文化实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与历史相一致的逻辑理性的生成过程相联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

这里我也要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李大钊的这段话出自于《新旧思潮之激战》一文,这篇文章也收录到了《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今天要特别说明的是,李大钊在文章题目中使用了“激战”一词,其实“激战”一词我们过去对它的理解是有误的。因为不看他这篇文章,如果凭着一种惯性思维的想象的话,一定会想到这新与旧的思潮可能就代表了进步与反动的思潮,可能就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潮和无产阶级的思潮,他们在进行激烈地战斗。多年以来,这种误断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当中。

今天在讨论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李大钊在这里使用的“激战”一词是具有贬义的。他是想告诉当时的读者与当时共同讨论文化问题的同仁,新旧思潮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包容的关系,一种并存同进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战而胜之,消灭对方的对立关系。但是,受到长期以来思维惯性的左右,我们是很难理解李大钊的思想。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在十年前曾经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后来逐渐地被学术界所接受,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读懂李大钊。我们必须改变多年形成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中真正地解放出来,才会真正了解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

在李大钊独特的思想世界里,他是特别看重人的尊严的,在他看来,人的尊严在于思想,并且体现于思想。因此,在思想上,新旧两者需要并存。并存的途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并存呢?他强调的是新旧调和。调和思想也是我们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我们对调和的理解和“五四”时代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们认为调和不存在斗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调和是在肯定相互之间不同的基础上,要弘扬有容之性和节制之德的。所以李大钊说“这样才会不专己以排人,不挟同以强异”,使得两者在思想上处在一个相分和相安的状态。这个状态在我理解就是一种理性状态。所以李大钊倾力阐明,这种理性就体现在思想上的容忍,只有容忍才能体现尊严,也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矛盾的激化。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他所揭示的这个道理,正是中国先进文化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自信的一个具体体现。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