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头第一枪(2)

南昌城头第一枪(2)

摘要:90年后,当我们通过当事人回忆和党史资料回望这段历史时不难发现,南昌起义并非水到渠成,其中甚至包括相当的偶然因素。但如果将视角上升到历史的高度,又能看出,种种偶然当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当革命走到危急存亡的关口,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必然会抛却一切幻想,拿起枪杆子,走向武装革命之路。

“此时不行动,我只有辞职!”

1927年7月12日,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陈独秀停职,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

这次会议虽然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但如何组织武装、如何进行反抗等具体问题,并没有详细规划。当时,临时中央的工作重心是赶紧将中央机关经九江撤到上海。

会议结束后,中央派李立三和邓中夏前往九江组织撤退,顺便考察一下利用张发奎“回粤运动”打回广东、再图起事的可能性。

到了九江,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等人发现,张发奎在汪精卫的拉拢下,对共产党态度大变,指望搭他的便车撤到广东,已几乎不可能。

退一万步讲,即便“回粤”成功,由于双方政治理念相差太远,分道扬镳也在所难免。此时,一向以刚猛著称的李立三提出,不如搞一个自己的独立军事行动,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就是举行南昌起义的最早提议。

中共中央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恰逢此时,共产国际新任代表罗明纳兹抵达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李立三托前去开会的瞿秋白,将南昌起义的设想汇报给中央。

中央的态度尚不明朗,李立三这边已经行动起来了。他联系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召集他们7月28日之前集结到南昌,28日晚上举行起义。

7月25日,周恩来来到九江,向大家传达精神:中央同意发动武装起义,可是地点不是南昌,而是九江附近的南浔一带。李立三不干了。他表示:九江附近军阀实力强大,而且叶挺和贺龙的军队已经向南昌集结。在南昌发动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经过李立三的一再坚持,周恩来最终同意按原计划在南昌发动起义。

7月27日,周恩来、李立三等人秘密抵达南昌,住进了朱德位于花园街2号的寓所。同一天,前敌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他把贺龙请来谈话。此时尚未入党的贺龙,当场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于是,周恩来当即代表前敌委员会任命贺龙为起义军代总指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当时在中央常委中排第一号的张国焘,风尘仆仆地从汉口赶来。

一见面,张国焘就亮出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该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

一听这话大家都急了。李立三第一个跳起来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哈哈!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新讨论?”

周恩来生气地说:“这个意思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想法不吻合,如果我们此时不行动,我只有辞职!”据说,那是周恩来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众意难违。最后一刻张国焘只好少数服从多数,起义定于8月1日凌晨举行。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