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人民子弟兵(3)

永做人民子弟兵(3)

摘要: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奉献,是这支军队的本色。在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军人冲锋。这种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穿过炮火硝烟,越过千沟万壑,光芒依旧。

“三分之一伤亡”的准备

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就在准备实施伞降的运输机上。空降兵研究所并非战斗序列,时年48岁的李振波也超过了空降兵部队规定的跳伞年龄上限,但部队首长“点将”的第一人,就是李振波。

李振波是空降兵部队里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伞兵”和伞降指挥员:超过1300次跳伞经验,试跳过我军空降兵所有伞型,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伞降教员……可以说是中国伞降技术“第一权威”。

伞降区域是李振波确定的。几经比较,伞降区域被定在茂县以南3公里的一块区域。“选这个伞降场,我们是迫不得已的,当时已经做好了出现三分之一伤亡的准备。”李振波说。

李振波非常清楚此次伞降的危险性,他主动请缨:“我先跳!我带着引导分队先跳下去,给后面的同志做好示范,把‘三无’变成‘三有’。”但部队首长坚决否定了他的想法,交给他的任务是技术保障。

运输机很快飞抵预定伞降空域。准备跳伞的指示灯闪烁起来。空降引导队坐在机舱尾部。他们被称作空降兵尖刀中的尖刀。只要有伞降任务,他们就是第一批跳下去的,然后给后续战友做地面引导。这里集中着整个部队最出色的跳伞高手。

但是机舱门却始终没有打开,直到飞机降落——伞降没能实施。

乘飞机落地叫机降。如果一个空降兵背着伞包上天,不敢跳伞又坐着飞机下来,就会被封为“机降司令”——那是最嘲笑空降兵勇气的外号。

这一次,他们就以“机降司令”的方式落地了。没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山一样堵在每个人的心里。

而飞机上的指挥员们知道,他们做出的取消伞降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和无奈。“当时飞机在下降过程中结冰加剧,机舱门都被冻住了,尝试了一次也没有打开。飞机已经出现了剧烈颠簸摇晃,如果不尽快脱离结冰区,飞机就可能解体。”机长谢昌强回忆。

第一次伞降取消了,但伞降震中的任务没有更改。空降兵们走出飞机的时候,没有带下伞包。只要条件允许,伞降将随时实施。

而在飞机降落的过程中,李振波就已经开始考虑恶劣天气持续的应对方案——换翼伞。

翼伞的伞衣是方形的,原理类似机翼,比伞降分队携带的圆伞机动性高得多,更适应当时的天气和空降区域。但这种伞具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并不要求所有官兵掌握。

队伍刚刚走进候机厅,李振波就向队伍发问:“谁跳过翼伞?”22名官兵举起了手。

李振波的心里有了底,随即向部队长王维山要求急调翼伞,同时再次向王维山请缨第一个跳伞。电话那端的将军有了片刻沉默,最终传来一声:“好!”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