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芳:论中国持久抗战战略的历史地位(2)

史桂芳:论中国持久抗战战略的历史地位(2)

持久抗战战略的依据、方针与前途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持久战战略的代表性著作,受到国共两党的关注。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敌强我弱是中日两国国力的真实反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化国家。从军事发展状况来看,日本1872年建立陆、海军省, 1873年发布征兵令,效仿法、英等国,正式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并建立军校培养军事人才。19世纪80年代,日本强制实行了四年制初小义务教育,文化水准对军队战斗力也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军事工业、军队训练、军官培养等都不能与日本相比。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长期的、艰苦的、残酷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敌强我弱对中国来说是有危险的,中国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化不利为有利,摧毁敌人。

敌小我大,指的是中日两国的国土、人口、资源等方面决定了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只能借助军力、经济力等方面的优势,实行速战速决。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多是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特别是日俄战争中形成了“一次决战主义”,通过短期决战,置敌于死地。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故技重施,企图“一击”而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敌人国土小、兵员少等特点,认为“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 ,中国可以利用敌小我大的特点,利用战略迂回消耗日军,最终取得胜利。果然,日军迅速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攻,相继占领上海、南京、太原、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的用兵也达到极限。中国却没有如日本想象的那样,放弃抵抗。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不得不准备应付长期战争。日本一方面调整对华政策,加强了政治诱降,另一方面,日本在国内实行全面的战争总动员。由于人口少,兵员不足,日本采取了疯狂的鼓励生育政策,1943年又颁布《在校征集延期临时特例》,理科生、文科师范生都要服兵役,出现以“学徒出阵”这种带有悲壮色彩的词语称呼学生兵,但这终究不能弥补其人少、兵少、资源匮乏的弱点,也不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

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指出了战争的性质与人心向背。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在国际上是寡助的。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抗战是为国家独立主权而战,也是为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而战。因此,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可以唤起国内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救亡图存,而且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在人力、物力和道义上的支持,表明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向往,正义的斗争能够赢得广泛的支援。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将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特点,指出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阶段,是能否赢得胜利的关键阶段。相持阶段的趋势是日本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中国要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就要努力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认为中日战争的长期性是确定了的,但是,战争究竟将经过多少年月谁也不能预断,这个完全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的程度。要发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早日战胜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同志及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深入探讨了持久抗战战略的依据、方针,还提出游击战争的概念,认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战略地位。中国是大而弱的国家被小而强的日本所攻击,必然导致战争的长期性以及敌人占地甚广,但兵力不足等问题。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从抗日战争的全部战役上来说,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因为抗日战争的最后命运,只有正规战争才能解决。“但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

尽管国共两党的持久战略在战争经历的阶段、抗战路线、战术原则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对于中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有着共同的认识。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持久战略的胜利,必须对其重要地位与作用给予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