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妍:“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信任建设(2)

秦妍:“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信任建设(2)

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文化信任的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也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各国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从而获得共同的发展进步。古丝绸之路时至今日仍充满神秘,是因为这条路跨越了不同的文明和宗教,跨越了不同的国度和肤色,以其广博的胸怀将沿线各大文明交汇了起来,整合了沿线的先进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互往与互利。尽管“一带一路”参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但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仍然可以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仍可以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新时期,建立文化信任,仍需传承古丝路精神,深度挖掘参与各国的文化资源、弘扬人文传统,求同存异,增进认同。对于我们自身的中华文明,在加强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理念和文化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前进,从而在“一带一路”沿途乃至世界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及魅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要用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让不同的文明成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平台得到继承和弘扬、丰富和补充,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次将古丝绸之路引上世界舞台,这既是中华文明回归世界文明主流的历史机遇,也是沿线各大文明实现复兴的必然要求。

各国的自愿和需要是文化信任的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倡同各国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所有的合作与交流都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都是传播文明、怀柔四方、福泽万邦,而不是实行霸权,这是我国与沿线国家消除疑虑和偏见、增进信任和共识的基础。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沿线国家自愿加入就意味着国家需要,有这样的利益诉求,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力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推动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中国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带动参与各国经济发展,共享合作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超越了历史局限,但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信任的建设。只有建立充分的文化信任,才能使各参与国家的文化潜能和智力资源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也必将使广大地区紧密地联结起来,使各国先进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文化作为各方合作的精神纽带,有着柔性的亲和力,更有着刚性的渗透力。文化信任的确立,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责任使这种状况不再持续下去。这就需要中国以更亲切的姿态去践行大国责任,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对各国的发展予以倾力帮助,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亲和力与感召力。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2015MZD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