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前不久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了5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7%。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对外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汪礼俊认为,虽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不断增多,但同时,由于我国出口工业产品还存在安全标准部分缺失、产品标准行业契合度低以及出口工业品质量不达标等安全问题,导致沿线国家对我国待产品进行出口限制、对已出口产品采取召回和退运等障碍,从而对我国的工业产品输出造成严重影响。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当前我国工业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哪些障碍?
汪礼俊:当前,我国工业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多是由于产品安全问题引起的障碍。第一,是针对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照明设备、家具、五金制品等产品的环保、能效、卫生、化学危害等安全性问题,沿线国家出台关于产品进出口及通关方面新的限制性政策,致使我国相关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仅今年上半年,沿线国家中就有29个国家提交了282件通报,占WTO成员总通报数的21.2%。第二,多个沿线国家加入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使得我国工业品特别是玩具和服装纺织等产品因安全隐患问题被召回的概率大幅提升。
如2016年上半年,RAPEX中对我国发布召回通报的前5位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据3位,分别是匈牙利(41次,9.88%)、塞浦路斯(28次,6.75%)和斯洛伐克(22次,5.3%)。而在去年,RAPEX发布的477例玩具通报中与中国(仅限大陆地区)相关的有433例,其中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发起的达228例,占比52.66%。这些召回通报的原因均是由产品安全问题及其潜在隐患引起的。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造成我国工业品出口安全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
汪礼俊:从根源上讲,造成工业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工业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沿线国家要求,导致产品出口后遭退运,这是当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退运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放松质量要求,产品质控能力不足、生产工艺落后、设计存在缺陷以及运输仓储过程中造成质量损毁或变质,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二是新产品开发先于标准形成,导致无法出口。与当前沿线国家产品引进要求不同的是,我国企业目前已经适应了新产品开发先于产品标准形成的市场采购模式,当企业生产出新产品或特色产品时,往往缺乏新的相关技术或产品标准,而导致无法输出。
以埃及为例,该国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进口商品必须符合埃及标准(ES标准)或埃及认可的6种国际标准,不符合埃及标准或其认可标准的商品将被退运。2016年1月,埃及再次针对我国商品进口出台第53号限制性法令,并已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生效。该规定涵盖的商品清单范围广,波及产业众多,包括家电、儿童玩具、家用照明设备等25大类。随后,埃及邻国苏丹也出台类似法令,该新政的实施每年影响我国数百亿元货值产品的出口。
三是工业产品安全标准契合度低,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的工业产品认证认可发展不均衡,标准多元,法规各异。由于尚未形成检验检测互认格局,因各国检验检测认证制度和监管体系各异,致使双边产品进出口时需多次重复检测验证。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截至2017年5月,国家标准委已经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占比32%。
另一方面,我国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与沿线国家之间标准契合度较低,与制造大国“一带一路”倡议不相适应。1980-2016年间,我国国标以前苏联TOCT标准体系为基础,经过多年清理,已从1.2万项国际标准简化为3000多项,但仍与国际标准有差距,整体上低于国际标准,且标准升级更是节奏缓慢。而且从产品出口角度来看,我国的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系统仍缺乏与出口国标准体系相适应的规章条例,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执行力度强的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