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在提升工业产品安全水平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汪礼俊:首先,提升自身产品安全水平,助力产能合作。鉴于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针对我国工业产品的环保、能效、卫生、化学等安全问题进行产能输出限制的局面,我国企业应在产品的环保标准、生产质量、卫生技术等方面加强研发和技术研究工作,全面提升新旧产业的生产技能和产品安全水平,助力产能合作。
其次,完善工业产品安全标准法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对已遭限制及退运的各类工业产品安全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产品标准制定、产品认证,推动形成与对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研发进度相匹配的产品标准制定制度,积极对接国际标准,促进产品及产能合作。
再次,建立多方联合应对机制,形成应对合力。建议建立政府、技术机构、产业协会和企业等多位一体的联合应对机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产业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制度、认证市场和认证能力的区域化互认模式和评价技术,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撑,服务我国商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
最后,加强出口限制措施跟踪,及时掌握动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立完备的追踪机制,及时了解沿线国家相关措施的发展状况,以便尽早建立相关应对机制,帮助出口企业熟悉了解目的国限制和措施,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安全和性能指标,适应进口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