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必须把握和运用辩证思维

传播“正能量”必须把握和运用辩证思维

摘要:能量的凝聚和传递,需要双向交流、双向作用。读好大众心理之书,体现受众价值关怀,符合大众思维,方能走进受众视野,才会引起共鸣、产生共振。如是,正能量才会有能量,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愿望才会变为现实。这既是现实生活的启示,也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常见一种类似“对牛弹琴”的舆论现象,原本想引起受众共鸣,发出共频共振的显能量,或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能量。未曾想,却事与愿违,或白费工夫,或适得其反,产生负作用。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正能量”没“能量”。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先例举几类:

“世界第一”般的宣传,为一类。如几年前在我们的报纸上,曾出现过一组被称为“世界第一区政府”的某市某区图片。那个刚摆脱了“要饭财政”困境的区政府,却要建“30年最好、50年不过时”的办公楼,办公新址被当地百姓称为“白宫”。报道者发这组图片的初衷,或许是想增强一下当地人的自豪感。未曾想,却引起了舆论哗然一片。有的直言这是官场的“世界第一”情结,有的则抨击是“长期积穷积贫积弱积矮之下的弱民心态作祟”。这样的正能量就那个区政府而言,岂止于“没能量”?再如前一段,网络上、微信圈里流传过一些帖子:“要出大事了,中国又一法宝让美国恐惧,世界都看傻了,日本彻底怕了”“中国秘密武器无敌了,北京下死手,震惊了全世界,美国吓尿了”“中国军方又一技术取得领先,美国已失去优势”“内部人士曝东风26为何会令美国吓尿了裤”“中国雷达成功追踪F22猛禽,美国媒体吓尿”“北京重用启用了他:日本这回慌了,美国也傻了!!!”,发这类帖子人的动机,或许也想正能量一把,但客观效果却是有限的。且不论这样的报道是否真实可信,仅就这种近乎疯言疯语的煽情标题,理智的人一看就会思想上打问号,所谓的正能量自然也可想而知。

“杜绝红包”承诺书般的倡导,又为一类。这几年,伴随党中央高压反腐败,媒体、网络上常见一些地方推出反腐新点子,诸如目前仍然挂在网上的评选“廉内助”,引导领导干部夫人“吹枕边风助廉”;建立“家庭好纪委”,教育科以上领导干部家属“念家庭廉政经”;还有,制定“勤政廉政风险保证金制度”督廉,建立“廉政奖励基金”奖廉,等等。某市报更有趣,竟推出了一份官员杜绝红包《公开承诺书》,上面赫然签着市委书记和市长等34位官员的大名。平心而论,这种做法的动机或许是好的,殊不知效果却不佳,甚至相反。例如“枕边风”吹廉,这种做法固然有效,但不值得张扬。因为要真正看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腐败,一靠增强内功,二靠规矩约束,舍此之外,不管把宝押在哪里,都只能是舍本求末。再说官员拒绝收红包,这好比老师不收“辅导费”、医生不收“开刀费”,是官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罩以“庄严承诺”的形式大书特书,让人看了感觉很可笑。这是想昭示此类现象已经很严重,非这样不足以杜绝?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作秀给上头看?抑或兼而有之?这样的正能量之能量,自然可想而知。

“走河边不湿鞋”般的典型宣扬,还可为一类。诸如,在一个肥溜溜的位子上不贪不沾,宣扬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有着“私事公办”、个人请客能让公家报销的便利,坚持办个人的事掏自个儿的腰包,宣扬曰:“廉洁奉公”;面对送上门的“好处”,婉言拒绝或者板起面孔拒绝,宣扬曰:“不收暮夜金”。还有,本应解决的问题,前几届“班子”没有解决,这一届解决了,宣扬曰:“勇于开拓”“为民办实事”……本不应当是新闻的事却成了新闻,人们称之为“狗咬人新闻”。尽管这样的新闻眼下确有一定意义的正能量,但这种本是份内应做之事的新闻宣扬多了,效果自然也会走向负面。因为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造成“正能量没能量”舆论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条:或内容上不理性,顾此失彼,能量内耗;或表达形式不科学,对正能量的传递、反映不给力。说到底,这是一个凝聚和推动舆论宣传的功力问题。要确保正能量有能量、发挥正能量的效应,就主导层面而言,在舆情研判与监管上必须把握好辩证思维,从而强化运用和传递正能量的功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