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生: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

胡长生: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们必须通过培育系统的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旨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解决好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补齐发展中的生态短板,确保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应当看到,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态文化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旨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支撑。

第一,以价值认同与观念创新为主要内容,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是一项基于理念支撑和公众参与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各项经济权益的不断实现,人们从祈求温饱到谋求环保,从渴望生存到渴求生态,从讲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品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心理诉求与现实状况的反差,使得生态环境的短板愈发凸显。诚然,人们的生活品质与生态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心、放心、舒心、开心的衣食住行。然而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人们不同程度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资源能源挑战、生态权益共享等方面存在认识偏差,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与观念创新上失之偏颇,影响了公众生态参与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此,首先,对全国开展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其次,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形式可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如利用知识竞赛、公益讲座、企业征文、电视互动等形式,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环保知识教化与生态情感认同;再次,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利用艺术形象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认可与价值追求。

第二,以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为主要抓手,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文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表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资本逆生态性,加剧了资本对自然生态的掠夺、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破坏;但就其本质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诱因。这一论断昭示我们,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根本上依赖于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2016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应当做到在程度上必须威严,在内容上必须全面,在过程上必须衔接,形成全社会的制度认同与制度思维。这就说明,好的制度重在落实。好的制度设计必须见诸于实践,使之成为行动的规制、规约和规范,才能取得预期的善治效果。应当充分推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试验区在“先行先试”进程中所探索与形成的生态补偿和常态化等生态责任制,并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尤其是由实践而形成的制度理念与范式,是培育形成主体合力的生态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