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开启社会组织发展新篇章

“放管服”改革:开启社会组织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组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力不断增强,作用影响日益显现,已经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快速增长。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改革双重登记管理制度为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使我国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6年,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从38.69万增长到66.2万。

社会组织运作管理日益规范。为维护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秩序,政府引入了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年度检查、随机抽查、工作约谈和重大事项报告等监管措施,社会组织在机构设置、内部管理、业务活动等方面的规范性不断增强。

社会组织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在政府开展等级评估、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一系列举措的长期培育和支持下,社会组织资源募集、服务供给、政策倡导等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734.8万人,全年累计收入2929亿元人民币,支出2383.8亿元,相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160.8%、218%和264.8%。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政社关系进入了良性互动的轨道,但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也随之凸显。

从结构上看,我国社会组织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016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部地区8个省、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组织分别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的47.3%、24.4%和27%。2015年底,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和广西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社会组织总数为50439个,平均每个自治区10088个,是全国平均数的47.2%,相比2008年下降了1.4%。从整体上看,社会组织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不同省级行政区域之间的数量差异较大,并且区域不平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从过程上看,社会组织发展呈现阶段不稳定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组织政策采取的主要是渐进式改革路径,但近年来发生的大规模政策突变影响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据相关统计,2008年以来,国务院各部门陆续发布了118条与社会组织有关的部门规章,其中2012年之后发布83条,占70.33%。不同部门在政策意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政策文本也各有侧重,为我们勾勒出社会组织政策的多样化图景,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地方层面的选择性执行和社会组织有偏向的预期。

从功能上看,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出内卷化特征。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6》中有关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据核算,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分布领域相对集中。在社会组织覆盖的全部14类领域中,教育、社会服务、其他等3类社会组织合计数量为362434家,占全部领域比重的55.1%,行业集中度比2008年还提高了7.4个百分点。分类扶持下的行业集中、资源竞争及重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组织不断内卷化,限制了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和自身成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