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面小康社会对橄榄型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就是说,习总书记从创造社会财富形成合理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的角度做了阐述以后,又从“提低”的角度、从扶贫的角度、从农村农业发展的角度也做了重点要求和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中等收入人口上升要靠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个方面,要注重创造,注重产出,注重市场化的基本配置原则和逻辑;第二个方面,要加强扶贫工作和农村的脱贫,通过“提低”的方式形成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第三个方面,要加强再分配制度,通过医疗、社保、税收等再分配制度实现对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的调节,这种调节也用于支撑中等收入人口的扩张和提升。
“十三五”规划强调,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见,“十三五”规划已经把生产和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和中间阶层、橄榄型社会的构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了。橄榄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它既可以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圆”的问题,也可以形成稳态的收敛机制,解决内生的发展动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形成橄榄型社会,而橄榄型社会的形成又要求我们在初次收入分配、再分配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做出新的安排和举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