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莉: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贺莉: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宁波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这些创新实践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将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也为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平台。

探索民情民意上达机制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一些公共问题只有以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政策程序形成特定的政策,最终使这一问题通过政策途径得到解决和处理。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个自下而上之后又自上而下的反复沟通、实践、修正的过程,将群众的意见、要求、利益反映到党的各项决策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群众路线。

从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来看,这些创新实践在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走出机关、走向社区、走向最基层的群众,把党的建设阵地从党内拓展到党外。比如,一些地方组团式集结各界精英,通过直接、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决策依据,从而改进工作,并形成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度。还有一些地方开展“同心家园”建设,以居委会为主导,通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管理的意识和责任,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这些创新项目是党组织牵头的收集民意、反映民意的集体行动,拓宽了政党和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通过对民情民意的收集,形成动态民情信息库,通过对群众反映问题的跟踪、反馈为政府决策的调整提供借鉴,打通了政策制定自下而上的通道,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

实现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

大城市不同空间区域的群众具有不同的公共需求和利益诉求,群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是量大面广,而是要满足自身需求;只有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才是高质量的、精准的。而在现实中,当一项公共服务和产品必须由两个以上部门提供时,而且公共服务的多部门提供成为常态时,如果缺乏必要的基于协调、合作、共享理念的集体行动,那么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就有可能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下沉,基层治理组织被激活,更多的公共服务触角深入到社区、家庭以及居民。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到基层区域性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逐渐下移至群众身边的“琐事”,公共服务网络的下移以及公共部门职能的下沉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新近出现的社会建设创新项目能够回应基层群众的期盼和诉求,使群众具有更强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如,商铺将自有车位夜间向周边居民开放、相邻小区打通院墙协同停车等,大大提高了公共停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比如,依据老人们的需求组织书法、插花、编织、唱歌、舞蹈、腰鼓、风筝、桥牌等各类群众团队,丰富了居民区老人的生活。党员与小区高龄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的活动,使这些独居老人能够享受到24小时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这些创新实践以党内资源引领带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公共服务的总量,尽可能依据不同居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提供的精准度。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